科道
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之总称。俗称两衙门。明清时都察院衙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及京畿和各道的监察御史,统称科道。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后
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之总称。俗称两衙门。明清时都察院衙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及京畿和各道的监察御史,统称科道。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后
明清时六部之一,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代为十三司,清代增设直隶、奉天、江苏和安徽四司,为十七司。刑部的具体职责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古代国君以亲信督察大将的军事行动称之为监军。监军之名始见于春秋末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率兵防御匈奴,就是以太子扶苏为监军的。此后,历代皇帝也多派监军督察统兵之将,隋唐时均设有监军御史,唐玄宗重用宦官,
古代君主侍从官的通称。战国时始置,秦汉时郎为皇帝宫殿门户的守卫者,魏晋以后,郎逐渐成为中央机关的官号。郎的主管者为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时,郎中、中郎由五官,左、右中郎将主管,称三署郎。西汉
汉代朝廷派到地方的监察官。秦代始置。刺者,检举不法;史者,皇帝所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置刺史一人,为巡察性质的官员,官阶低于郡守,主要职务是督察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强,成为皇帝监视诸
隋唐至宋代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系指中书
明代京军编制。明太祖洪武初年即设,隶属于大都督府,后改隶五军都督府。迁都北京后,明成祖朱棣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京师京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故又称“三大营”。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
明代创设的皇帝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收发出纳机关,“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按明太祖朱元璋的意思,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为名。俗称“银台”。设通政使、左右通政和左右参议等官职佐理政务。凡一切机关
公田的一种。明朝官田的来源,大致上包括宋元以来的原额官田,籍没张士诚集团所有的土地,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争中出现的抛荒地,湖海新涨出的沙田、湖田等。明初政府把这些土地,绝大部分佃给农民耕种收租,
清代兵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计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规定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佐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