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煦之叛


明宣宗时汉王朱高煦谋夺皇位的叛乱。高煦是明成祖二子,“靖难之役”曾为军队先锋,屡救成祖于危难。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追及,高煦率精骑数千,斩瞿能父子。东昌之役,成祖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逃,赖高煦率兵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麾番骑力战,南军遂却。高煦恃功骄恣。成祖即位,命高煦率兵往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备边。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为汉王,藩国在云南,封高煦弟高燧为赵王,封国在彰德(今河南安阳)。高煦不满,以远不肯就藩,请求留在南京,明成祖不得已而应允。高煦、高燧一起构陷朱高炽。在高煦谗间下,明成祖几次想更立太子,赖东宫官属杨士奇等保护,才保住了太子位。永乐十三年(1415),改封朱高煦于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又不肯行,并私选健士,募兵三千,不隶籍兵部,骄恣不法。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要废高煦为庶人,赖太子朱高炽涕泣力救,仅削去汉王两护卫而已。永乐十五年(1417)徙封乐安(今山东广饶),并令即日就藩。高煦怨恨,积极谋夺皇位。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死,仁宗朱高炽即位,高煦窥伺时机发难,未得。十个月后,仁宗死,宣宗朱瞻基即位,高煦便乘机于宣德元年(1426)八月发动叛乱。派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张辅为内应,又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等。立五军都督府: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左军,千户盛坚右军,知州朱烜后军,他的儿子各监一军,高煦自领中军。世子朱瞻垣居守。并授王斌、朱煊等太师、都督、尚书等官。乐安人御史李濬,父丧家居,高煦招他参加,他不从,改姓名,间道至京师报告高煦叛乱情况。宣宗听取杨荣等的意见,决定亲征,于宣德元年八月初十亲率大营五军将士从京师出发,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少保吴中、尚书胡��等扈行;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行军途中,宣宗问从臣,高煦将如何行事,或曰“彼先取济南为巢窟”,或曰“彼昔不肯离南京今必引兵南去”。宣宗说:“不然,济南虽近,未易攻;闻大军至,亦不暇攻。护军(指高煦护卫军)家在乐安,不肯弃此走南京。高煦外多夸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展转不断。今敢反者,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又谓朕不能亲征,即遣将来,得以甘言厚利诱饵幸成事。今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至即擒矣”(《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以下引文同)。宣宗分析正确。即致书高煦,晓以利害,令其投降:“今六师压境,王能悔祸,即擒献倡谋者,朕与王削除前过,恩礼如初,善之善者也。王如执迷,或出兵扼敌,或婴城固守,图侥幸于万一,当率大军乘之,一战成擒矣。又或麾下以王为奇祸,执以来献,王以何面目见朕?虽欲保全,不可得也。王之转祸为福,一反常间耳!其审图之”。二十日,宣宗率大军至乐安城北,围困四门,又一再敕谕高煦,高煦始于二十一日出城投降。宣宗令高煦书召诸子,余党全部就擒。赦城中胁从者。改乐安为武定。二十四日班师。九月,高煦父子被执至京师,禁锢于西华门内,筑室曰“逍遥城”以居处高煦夫妇男女,其饮食衣服之奉,悉仍旧无改。其同党王斌、朱煊等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其故纵与藏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实口外者七百二十七人”。有一天,明宣宗去逍遥城,看了他很长时间,朱高煦伸出一只脚把宣宗绊倒在地。宣宗大怒,急忙命大力士抬一个铜缸把他扣起来。缸重三百斤,朱高煦非常有力,把缸顶了起来。宣宗又让人在缸上堆炭、把炭燃着,朱高煦灼死。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处死。朱高煦叛乱的平定,巩固了宣帝的统治,为宣帝“致治”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攻取大都

下一篇:靖难之役


二十六史中华古籍 二十六史合集 二十六史大辞典 二十六史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