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北朝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军事集团在中原纷争掠夺,经济上受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文苑荒芜,诗坛冷落。现存的北朝民歌多是魏太武帝以后,经过与汉族的融合,用汉语记录下来的。到了梁代才由乐府机关收集,称为《梁鼓角横吹曲》,这是当时北方各民族作的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中配有鼓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
南北朝情歌的风格迥然不同,南朝的民歌温柔婉转,缠绵含蓄;北朝的民歌直截了当,质朴刚健。从这首简短的民歌里,可看到北朝社会环境和民歌特色。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这是起兴。北朝民歌继承了国风和汉乐府中的起兴手法。看到门前的枣树,年年翠绿茂盛,枣结满枝头,生机勃勃,毫不知老,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的感叹。换句话说:阿婆你快把女儿嫁出去,才会有孙子抱。这首民歌只有四句,内容十分简单,但却把成年女子迫不及待地要求出嫁的心情,非常直率地说了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北朝在掠夺成性的落后民族贵族的统治下,人民在物质上、精神上的痛苦空前沉重。因为长期战乱,男子出征,致使女子寻找婆家十分困难。“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在北朝民歌中产生了吟唱女子迫切要求出嫁的诗篇。如另一首《折杨柳枝歌》:“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再如《地驱乐歌辞》:“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又如《捉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这些民歌都反映了应该出嫁而未出嫁的女子深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痛苦。假如要追究其表达得十分坦率的原因:北朝的少数民族少受封建礼教的教育,少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少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所以它的诗歌直截了当,大胆泼辣,毫不矫饰,脱口而出。
南北民歌的风格不同,上已述及。南朝民歌表达爱情的方式含蓄曲折,多用双关隐语,表露微妙。如《懊侬歌》:“桐子不结花,何由得梧(吾)子?”又如《子夜春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由此可见,一南一北,泾渭分明。而北朝爱情民歌是当时诗坛上独树的旗帜,是当时的文苑园中一朵殷红的鲜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