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税
也称青苗钱。在庄稼还没成熟前征收的田赋附加税。764年决定征收青苗钱。大历(766~780年)初规定每亩征青苗钱10文,征收地头钱20文。769年规定,每亩征青苗钱15文;地头钱与青苗钱合并,共计35
也称青苗钱。在庄稼还没成熟前征收的田赋附加税。764年决定征收青苗钱。大历(766~780年)初规定每亩征青苗钱10文,征收地头钱20文。769年规定,每亩征青苗钱15文;地头钱与青苗钱合并,共计35
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道教尊奉为教主。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的史官),后来他见周王室衰败,就弃官回故乡
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制度。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上计制度,秦汉时继续沿用此制。两汉时,郡国太守在年终时派官赴京师上计。上计的内容为把郡国一年中所属各县的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记入“计书”,或称为“
是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的。他早年入嵩山修炼隐居,编了许多道经,并扬言是太上老君(老子)授给的。而且还说,太上老君亲自封他为“天师”。授命他把道教整顿好,要他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的“伪法
宋代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的分别。宋代官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官员的官称和实际职务基本分离。宋太祖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留用了大批五代十国时期的旧官吏,对这批旧官吏只保留官位,领取俸禄,不给实权,只
隋朝至唐玄宗前,听官、民自采盐,无明文征收盐税的规定。此后至安史之乱,开始对四川的井盐、蒲州的池盐及沿海地区的部分海盐实行征税。758年,第五琦初变盐法,设监院于产盐之地,负责盐务,专买专卖,严禁私制
唐、宋时官吏考绩升迁的制度。唐代文武官吏考核,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负责,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依据“善”即行为品德,“最”即办事能力,采用积分的办法分为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官吏的进退升降。为了
我国古代官制。从三国魏开始,将官员分为九品,历代相沿不改。隋代自九品上至一品的职官,称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唐、宋两代相沿此制,吏部铨选同样有流内、流外之分。唐时流外转授流内官,已有入流的说法;元
清代官的身份有官和吏之别。按吏部和兵部的铨选而任命者称为“官”或“官员”;不经过吏、兵两部铨叙而任事者为“吏”,通称“吏员”。文官出身有正、偏二途。正途分为科目、贡生和荫生三类。偏途有荐举与捐纳两种。
隋、唐时九品以外的职官,统称流外。流外官也分为九品,其京师台、省等官衙的吏员,多任用流外官充当。经过考铨以后,可递升为流内,唐时称之为“入流”。宋代沿袭唐制,诸司吏员出缺,可通过考试选补,具有“流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