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淮南子》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淮南子》是汉代一部著名的杂家哲学著作。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及诸儒大山、小山之统编著。西汉刘向校定,名之 《淮南》。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沛郡丰 (今江苏丰县) 人。汉高祖刘邦孙。袭封淮南王。好读书,喜鼓琴,擅长文辞,才思敏捷。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鸿烈》,等书。后因谋反事发而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有集,除《淮南鸿烈》、《招隐士》外,余已佚。
《汉书·艺文志》 杂家类著录 《淮南》 内21篇,《淮南》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21篇。篇目为: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坠形训、时则训、览冥训、精神训、本经训、主术训、缪称训、齐俗训、道应训、氾论训、诠言训、兵略训、说山训、说林训、人间训、修务训、泰族训、要略。
《淮南子》的著作意图,一是探求避祸求福、养生保身之道,即所谓 “使人知先后之祸福,动静之利害”(《要略》)。一是为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长治久安之道,即所谓 “天地之理”、“人间之事”、“帝王之道” (同上)。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它的作者中至少有道家和儒家两派学者。全书从《老子》、《庄子》中采撷的思想最多,及反复称引 《诗》、《易》等儒家经典。从法家学说中采取了循名责实、以法治国、因时变法等思想,又以阴阳五行说为骨架构成世界图式。吸取墨家思想较少,但在一些篇章中也有反映。因此,各篇观点不完全一致,有时同一篇中也有自相矛盾的说法。其中 《修务训》、《泰族训》有明显的儒家倾向,《原道训》、《俶真训》、《道应训》等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典型篇章,而 《主术训》、《氾论训》、《人间训》、《精神训》等篇中,道、法、儒各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一般认为《淮南子》属杂家著作,原因就在于此。但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道家思想。末篇《要略》论述二十篇成书之义旨,类同跋。
本书在哲学上以道家的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 “道”产生的。道是 “覆天载地”,充塞宇宙,无限无形,“含阴阳”的 “气”( 《原道训》)。认为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天文训》)。气再分解为天、地、阴阳、四时、水火、万物。力图对世界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作出解释。在形神观上,本书比前人有明显的发展,提出形、神、气为生命三要素的学说。《原道训》说: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 (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 (精神)是生命活动的支配者,气 (也称为 “气志”、“血气”)是为生命输送能量的无形的流动体。三者具备,人才能有体力、视力、听力,才能识别黑白、分别美丑是非。精神对整个生命活动具有主导作用,若消耗过度,整个生命就会受到损害。《原道训》比喻说:“火逾然(燃)而消逾亟。”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用烛火之喻说明形神关系,成为后来无神论者说明形神关系常用的比喻。书中讲养生而不追求长生,认为使形、神各自的功能都发挥到尽头,然后同时消亡,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人的精神“受于天”,形体“禀于地”(《精神训》),天是清阳之气,地是重浊之象,所以精神和形体都本于元气。人死是“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同上)否认人死为鬼的迷信。但又认为“形有摩(死亡)而神未尝化”,“不得形神俱没” ( 《精神训》)。
本书在认识论上是有创见的。提出“物至而神应”、“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原道训》)。人通过与外界的接触而能认识事物。强调后天的学问和教养,“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知人天务,不若愚而好学”。(《修务训》)书中从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角度,提出事物的性质具有多样性,只要全面认识事物的性质,用其所宜,任何事物都有可贵可用之处,因此说“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物无贵贱”、“物无不贵”(《齐俗训》)。书中重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强调要由“昭昭”(现象)而入于“冥冥”(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主要依靠心(即思维)的作用。心能够“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 ( 《人间训》)。
在历史观方面,本书提出“事”与“道”一对范畴。“事”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治国方略、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道”指社会历史生活的规律性,它是作为宇宙总规律的 “道”的一部分。关于 “事”和“道”的关系,书中说:“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犹金石,一调不更; 事犹琴瑟,每弦改调。”(《氾论训》) 又说“事”是 “治人之具”,“道”是 “所以为治”。(同上) 总之,“事”是变化的现象 ( “每弦改调”),“道”是不变的本质(“一调不更”)。从“事”的方面看,书中肯定人类物质文明是进化的。“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同上)。同时,也肯定礼义法度是论世而定、随事而定的,“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齐俗论》),“法令制度,各因其宜”(《氾论训》)。古制未必都适合今世,今世之制未必都不善。“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者著之”。(同上)从“道”的方面看,它又认为人类精神文明是退化的。书中赞扬远古时代人类的精神和顺而寂漠,质直而朴素,闲静而不躁。近世人性变得虚伪,风气变得败坏,仁义礼乐的出现就是精神堕落和社会衰败的象征。
本书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对 “无为”作了新的解释: “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 《修务训》)认为 “法度刑罚”不足以致治,“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原道训》)。同时又提出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 《氾论训》)。
据 《隋书 ·经籍志》记载: 《淮南子》二十一篇有汉许慎注和高诱注。唐以后许慎注佚,清孙冯翼辑有1卷,有问经堂刊本。现传世多高诱注本,篇目下皆有“训”字。清有杭州书局《二十二子》重刻庄达吉校本,宜春堂影宋巾箱本等。刘家本撰《淮南子集证》21卷,有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排印本。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集前人研究成果,注释较为完备,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四部丛刊》有影印影宋钞本。孙冯翼所辑 《淮南万毕术》1卷,有问经堂本等。198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有杨树达著《淮南子证闻》。日本藏有21卷、28卷本。
从总体来看,《淮南子》体系博大,内容丰富,虽熔铸贯通之功未就,然创新之意颇多。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跨学派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汇集,反映了独尊儒术以前的学术面貌。

上一篇:古籍名著《声无哀乐论》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下一篇:古籍名著《历代名画记》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淮南子 古籍 名著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