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英国著名后现代社会学家司科特·拉什(ScottLash)著,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1990年出版。
本书全面系统的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目前盛行的后现代主义,这在当时还是个首创之举。作者S.拉什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社会系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长,他抓住了后现代这一受人关注的焦点,从自己擅长的社会学研究出发,分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不同之处,描述了二者出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给予了清晰明了的解释。
尽管拉什认为,后现代主义最流行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它仍然值得认真研究。马克思和韦伯的经典社会科学探索的是社会与文化的联系,本书也涉及这些问题,所不同的是着重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社会学分析,并研究了文化的社会学调查和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分层基础。
全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论述”相当于全书的引言,它提出了本书将要表述的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
1.文化变革的主题。也就是说,现代化是一个文化分化的过程,而后现代化是一种文化非分化的过程。
2.文化类型的主题。即现代主义是一种“推论的”文化形式,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比喻的”文化形式。
3.社会分层的主题。即现代主义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生产者和接受者来自某些衰落的或新兴的社会阶级或阶层。
在这一章里,作者介绍了“推论的”(现代主义的)与“比喻的”(后现代主义的)之间的差异,系统地追溯了现代主义分化和自治化的文化历程和后现代非分化的文化历程,考察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如何与不同社会阶级整体特征的建构和解构相关联的,勾勒出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并从生产、消费和商品化等方面考察了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第二章到第五章通过分析社会理论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第二、三和四章对比喻的或后现代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最基本的探索。第二章“系谱学和肉体:福柯/德勒兹/尼采”以尼采、福柯和德勒兹的著作为例,将现代现代主义的抽象与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做了比较。第三章和第四章的题目分别为“后现代性和欲望”和“传递的理性和欲望”,这两章仍是对抽象的现代主义的语言和结构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充满争议的“欲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此处主要探讨的是福柯、利奥塔和哈贝马斯等理论家的观点。如果说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分化的历史过程,年代跨度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期,那么全面的分化和自治化只是在19世纪初伴随着美学现代主义的兴起才出现的。第五章“现代性抑或现代主义?韦伯和当代社会理论”通过分析韦伯的著作而提出,社会学本身的产生是全面自治化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和第七章仍继续以分化和非分化的模式来阐释文化社会学。第六章“批判理论和后现代文化:光芒的消退”通过阐述文化对社会的冲击作用,审视了后现代的非分化现象,认为现代主义的光芒正在变得暗淡。第七章“话语抑或比喻:作为‘意义王国’的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比喻为一个“王国”,认为它具有比喻的意义,而不是(现代主义的)推论的意义。能指瓦解为所指和指称。这两章通过对电影、戏剧、绘画和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详细阐述了后现代文化的非分化现象。
第八章和第九章花费了作者不少笔墨。通过社会阶层这一中介,拉什系统描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及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演变。第八章“现代主义和资产阶级特征”比较分析了巴黎、维也纳和柏林在20世纪初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导致了资产阶级特征的瓦解。各种现代主义可以借助于资产阶级不同的特征来理解,这是分析上述三个城市中主要权力集团的关键所在。第九章“布尔迪厄著作中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通过分析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著作全面论述了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对于布尔迪厄来说,现代化是一个各种社会结构分化和自治化的过程,每一结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美学的、知识的)都会出现不同集团的相互斗争。其中某些社会集团在斗争中仍保持了特定结构的现代主义自治化,而另外一些阶级和阶层则在理想和物质上对结构的非分化产生了兴趣。


上一篇:后现代美学

下一篇:后现代性


后现代文学作品 后现代文学名著列表 中外经典后现代文学 中外后现代文学导读 后现代文学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