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 - 王建 -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一,将写宫中行乐,先写宫中景物也。言外边的的一片秋风秋日矣,今宫中之乐如此,定是未解秋来也。二,忽然又思宫中行乐,其事甚秘,外人在外,安得与闻?于是特地抽笔闲插七字,言人自在宫墙之外,看他洛水漫流。三、四实之:然所以又知此中情事者,只为楼阁出云,笑声时度,箫管亮发,行路共闻,其实此外固曾不得而又知之。次句之忽地抽笔闲插七字,最是唐人通身本事。(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四)

【诗例】

上阳宫

王建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解析】

这里金圣叹所说的 “忽地抽笔闲插”,实际是指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衬垫”法。这种衬垫手法通常在作品中有两层作用:其一是衬托。如果写一件事物,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描写其他有关的事物来呈显出这一事物,这种写法就是衬托。拿这首《上阳宫》来说,作品主要是描写上阳宫(唐朝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帝王贵族们的享乐生活并暗寓讽刺之意,但诗人起笔却不先写宫中行乐,而是首先描写上阳宫的景色,其中“上阳花木不曾秋”一句是虚写,“洛水穿宫处处流”一句是实写,言宫外此时已是一片秋色,而宫中却是花木繁茂,清水长流。此处的写景看似闲笔,实际是用作衬托,是通过写景烘托宫中生活的繁华气象。这里,“不曾秋”三字一语双关,它既是暗写上阳宫所特有的奇花异木,也是暗写宫中行乐之人耽于享乐,不解秋意的欢快心情。有了这两句的衬托,下面四句的直接描写就有了基本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基调。衬垫手法的第二层作用是垫起。为了防止语气太直,一泻无余,有时诗人在行文中会忽然插入一语,或者写景、或者抒情、或者议论,把奔泻而下的感情闸门关一下,缓和一下语势,然后再信笔挥洒,驰骋纵横。这样做常常能使诗歌显出一种顿挫之美。即以本诗为例。从表现题意来看,诗开头“上阳花木不曾秋”一句已暗暗点出宫中行乐之意,但第二句诗人忽然插入“洛水穿宫处处流”一语,完全是客观写景,虽然也有通过写景烘托气氛之意,但毕竟与题意关系不那么直接,这就是垫起。有这一垫一托,下面再转入描写宫中行乐,就显得比较从容,而不致于过于匆忙急促。当然,这一句除了垫起以外,也还有深一层的作用。从“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几句的语气来看,诗人显然是从“路人”,即普通百姓的角度来观察描写宫廷生活,而这种观察视角正是在“洛水穿宫处处流”一句中暗暗引入。洛水穿墙,流出宫外,能够这样观察述说的自然只能是宫外之人。经过这样一番交代,下面的描写就有了比较固定的审视角度,不知不觉中就把读者也带入作者的艺术视野,与诗人一起观察思索,一起鞭笞批判。



上一篇:《帝京篇》 - 骆宾王 -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 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

下一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柳宗元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


王建 上阳宫 上阳花木不曾秋 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 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 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 九天未胜此中游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