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念奴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咏浣纱石

苎萝山畔,有当年、西子经行遗迹。霸越亡吴弹指去,留得江山片石。土渍苔封,沙崩浪啮,磊砢难消蚀。一拳千古,动人多少思忆。宁料一缕溪纱,偶然出浣,显出倾城质。今日西村何限女,谁向尘埃物色?石倘能言,也应似我,望古增呜咽。精灵何在?悄然长卧江侧。

作者汪仁溥是浙江绍兴人,诸暨县若耶溪离他的家乡不远。相传春秋时西施是在若耶溪畔浣纱石上浣纱,被越国大夫范蠡发现的。吴越之争,越国战败,范蠡献西施于吴,传说在后来的越霸吴亡中,西施的美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一个乡间女子也能够载名史籍。时至清代,浣纱石已是历史的遗迹,词人由此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传说,抒发了怀才不遇、沉埋乡里的感叹。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上片写景。开篇先述地点,说明浣纱石所在位置。苎萝山在今浙江诸暨县,是西施的家乡。有“西子经行遗迹”,直接点出浣纱石密切关联的人物,因“遗迹”暗扣词题,并唤起下句“片石”。“霸越亡吴”简括与遗迹相关的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先是越王勾践战败,屈服求和,越国大夫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使之沉溺女色,不思国政;而勾践却卧薪尝胆,重整旗鼓,终于转弱为强,灭亡吴国,称雄当时。相传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泛舟五湖。然而,两国战争那风云变幻、轰轰烈烈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争霸的英雄、中间的美女早已消亡,倒是“江山片石”这没有生命的历史见证存留下来了。至此,把与浣纱石有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交代清楚,为后面的咏怀抒情已预做铺垫。词所咏之石既已引出,下句“土渍苔封,沙崩浪啮,磊砢难消蚀”进而将其外形特征突出,既更加吻合词题,也由浣纱石形貌的奇特写出其所显示的年代久远,于是上片结句的“动人多少思忆”就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了。“磊砢”,往往喻指人的才情奇特,此写浣纱石历经自然风雨的侵蚀后形貌的奇特出群,正因为这见证千古的拳拳小石的遗留溪边,人们见到它,势必会联想到历史上的种种故实,以“思忆”作结,承上启下,勾连起下片的抒情。

下片写“思忆”中的抒情部分,因是“思忆”的内容,上下片间的衔接即显得紧密无间,使整首词如行云流水的结构在这里也丝毫没有隔断感。换头几句,是说何曾想到西施到溪边浣纱,能有被范蠡发现、从而美色知世的偶然呢?语意中暗含着对古人寻贤访才的赞赏。“显出倾城质”的“倾城质”,是形容人的绝美,古诗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之说。天然美色在西施是固有的,但如果范蠡不到若耶溪,她的美色也只能沉埋乡里,不为世人所知,更不会有后来的遭际了。思古伤今,于是而有“今日西村何限女,谁向尘埃物色”的浩叹。“西村”,在若耶溪之西;“尘埃物色”,谓向尘世间察访人物。以今日西施的家乡仍不乏美貌如西施的女子,因无人再向乡间访察而不能够使世人皆知的事理,喻指世间不乏有才能的人,却被当政者所忽视,不能得到发现起用。这两句可说是本词的主题,也是咏石的中心,一句反问,透出了词人对现实埋没人才的深深的哀怨。这一层含意又在下文的“石倘能言,也应似我,望古增呜咽”明白点出。今不如昔,望古兴叹,前人已逝,精灵杳然,唯有这动人思忆的孤零零的浣纱石寂寂地长卧水边,它是不是象征着世间英才也在毫无声息地被埋没呢?于是这“呜咽”带出了长长的余音,留给读者以悠悠不尽的回味。

上一篇:古诗词《步蟾宫》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下一篇:古诗词《菩萨蛮》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念奴娇 古诗词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