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百字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过江山文笔峰

有怀投笔,忽嶙峋笔势,天然高架。为问山灵千古上,谁把毛锥抛下?秀欲凌云,危疑坠石,俗眼争惊诧。江郎侥幸,至今留作佳话。堪叹计不从戎,徒将书学,来此何为者!寂寞斜阳黄叶路,爱煞笔尖如画。落日霞笺,秋风雁字,着意空中写。狂吟休笑,一枝应许相借。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大凡读书人,年轻时总有一番雄心大志;而志不获骋,又不免积块磊于胸中。词人游历浙江省江山县,见文笔峰如一支巨笔直指苍穹,不觉牵动种种复杂的思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以主人公的“有怀”开篇,有味的是.词人正欲“投笔”亦即弃笔,造化却偏将一枝直插云霄的巨笔送到他面前,这引起了他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故词中景物着上了浓郁的主人公的心理色彩。他首先想要问一问山神,亿万年前,天庭中是谁把这支“毛锥”(即毛笔)抛下尘寰;接着又为其凌云之姿、欲坠之势感到惊异万分;最后又联想到南朝诗人江淹的那支五彩神笔。传说江淹因神仙赐予五彩笔,后又索回,因此他所作的诗文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才华横溢,后期文思枯萎,人谓江郎才尽。“江郎侥幸”即指这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词的上片,主观与客观形成巨大的反差,由此引发他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但这种情感反应还是停留在思维表层的。下片以“堪叹”起头,写主人公由表层的情感活动进入到情绪深层,引出他对自己生平的反省和惆怅悲凉的心态。上片写有意“投笔”,下片写“计不从戎”,将成语“投笔从戎”拆开冠于两片之首,表明了主人公的心迹。整首词所刻意抒写的情怀思绪是协调一致的,只是下片更深入了一层。“计不从戎”谓以前没有作从军之想。“徒将书学”,表现了心底对自己身为儒生的懊恼。词人生当清朝嘉庆时代,经过所谓的乾隆盛世,清王朝锐气已尽,日渐腐败,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再往后,至道光时代就爆发了鸦片战争。词人深感处在这样的时代读书人于世无补,悔恨自己没有早走从戎之路,为国家的强盛干一些实事。下面的描写则是这种心境的延伸和逆反。“寂寞斜阳黄叶路,爱煞笔尖如画。”“寂寞”是心态,“斜阳黄叶路”是特定环境,“爱煞笔尖如画”,情景糅合,为下文张本。这两句将上文的纯心理描述过渡到景物描绘上。词人从追忆中再回到重新面对这一支巨笔——文笔峰,面对着如画江山,展开奇特想象。而文笔峰是以山作笔,气魄非凡,词人的想象也随之变得气势恢宏:落日映照、晚霞满天的浩瀚天空就象一张美丽的笺纸,秋风中南归的雁行就象是这支巨笔写下的字迹。只有天空作纸,才配得上这高山之笔,想象来自于自然界的真实,加以极度的夸张,便于写实之外更显其浪漫。大自然景物如此协调相配,比人工制作的假景不知高妙多少!全词以“狂吟休笑,一枝应许相借”作结,充满豪壮气概。主人公想要借此巨笔干什么?是象“落日霞笺,秋风雁字,着意空中写”那样来描绘山河,还是用此巨笔来挥写复杂的社会历史、个人历史?这只有起词人于九泉之下,才能问明白了。上片结句言江淹曾得神笔,此处言己亦欲借一枝,又是一番照应。至此,下片在扣紧文笔峰进行描写的同时,已完成了由深沉低回之叹息到高亢豪壮之讴歌的转换,表现了心理活动的层次及其复杂的过程。

这首词看起来是咏山水的,全词紧扣住文笔峰来描写,上片写其静态,下片借助奇想,将它写得欲飞欲动。但她与一般就山水咏山水的诗词大有不同,她是借咏山水而言志的,所以实际上是抒情述志之作。上下片头与头、尾与尾各相互照应,钩锁严密;写景从大处落笔,将天空、山峰、落日、晚霞、鸿雁、秋风配成一幅美丽图画,气魄宏大,这些都是此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上一篇: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下一篇:古诗词《过涧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百字令 古诗词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