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明月引》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唐]卢照邻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浮云卷霭,明月流光。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横桂枝于西第,绕菱花于北堂。高楼思妇,飞盖君王。文姬绝域,侍子他乡。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试登高而极同,莫不变色而迴肠。

《明月引》为乐府旧题,属《琴曲》。此篇是卢照邻沿袭古题之作。诗围绕着明月展开描绘,着重抒发了离人相思的情感。
诗一开头, 诗人就用秋天特有的景物烘托出一个凄清的环境:“洞庭波起兮鸣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萧瑟的秋风,苍茫的原野,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起伏,荡漾着逝向远方。空中阵阵大雁正结队往南飞翔。这远去的鸣雁,远逝的波浪,牵动着离人的愁眼和愁思,向遥远的他乡延伸,延伸在茫茫的暮色之中。
“浮云卷霭,明月流光”以下八句,诗人紧扣题意,围绕着明月逐层展开。霭,即云雾。夜空浮云飘动,暮霭尽退,一轮明月,出现在秋夜明净的天空。顿时,大地洒满了银色的光辉。于是月光照向荆南,洒向赵北,澄清碣石,流泻潇湘,普天之下,全沐浴在月色之中。月光让西边院落中的桂树在地面留下斑驳陆离的倩影;月光又窥视北面的庭堂,萦绕着花镜,相映成趣。“高楼思妇”六句, 由景生情, 由月及人,点出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在这堪称良辰美景的月夜,虽有明月可共,美景可睹,但人却相隔千里,不能团圆。无论是高楼上的思妇,还是乘车飞弛的君王(飞盖,车的蓬盖,代指车。陶渊明《咏荆轲》中有句云“飞盖出秦庭”。),无论是流落绝域身在异国的文姬,还是宦游他乡的游子,对着这迷人的月色,能不引起对亲人和故乡的强烈思念吗?这流照四面八方天南地北的月光,又怎能不把亲人的思绪带向远方呢?诗人更把我们的视线引向边塞,引向古老的战场。昔日征战的鞍鞯,在月光里如同白练,可以想见当年寒光闪烁,如同秋霜的锋利刀剑。战争的残酷,又让多少战士捐躯沙场,又使多少思妇愁断肝肠!最后两句收束全诗,以愁思总括全篇:人们如果登高远眺,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无限感慨,愁思百结呢?
这首诗通过变换复叠的意象,参差错落的句式,化用楚辞的意境,对深秋月色和月夜离人相思进行了描绘,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其中意境美是它的一个特色。诗人学习并拓展了《楚辞·湘君》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意,把苍凉肃杀的秋天景色如瑟瑟的秋风,泛着微波的秋水,苍茫的原野,南飞的大雁,与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愁交融在一起,相互映衬,创造出一个凄凉哀怨的意境,引逗着人们的思绪随着这迷人的意境翱翔,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音韵美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色。这是一首杂言乐府诗,诗中杂用四、五、六、七言乃至八言句,随着诗人情绪的起伏变化,句式也或长或短,参差错落。这样长短交错的句式,也使声调语气高下抑扬,时而悠扬舒徐,时而急促短暂,摇曳生姿,形成一种声韵之美。如起首两句以骚体长句先出,用畅达的气势写足诗的氛围,接下用简劲有力的四言短语,表述突见云破月出的喜悦,再往下写月光的流洒,又用五言骚体,文气迂徐舒缓,似乎感到月光的流淌飘落。
诗还用变换的场景,造成一种叠象美。诗人在诗里不停地变换着空间,推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场景和意象:桂影斑驳的西第,月与镜辉映的北堂,高楼的思妇,飞驰的君王,流落塞外的文姬,背井离乡的游子,更有白骨森然的战场。这些场景,随着诗人的意识在流动,在变化,有刹那间的,也有永久的;有静止的,也有飞动的;有用文字已表达清楚的,也有字面没有而实际含有的,它们彼此重叠交叉,形成一幅幽深邃远的秋月图。又如近代电影中的镜头,或转换,或叠映,把人的情思引向渺远的空间。

上一篇:乐府诗《雨雪曲》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下一篇:乐府诗《应龙篇》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乐府诗 明月引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