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北朝]民歌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乐府诗集》收《折杨柳歌辞》五首,属于《横吹曲辞》。这是第一首。折杨柳曲名早已有之, 《庄子·天地篇》即有: “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的记载,可见,折杨,皇荂均为通俗的乐曲名。 《诗经·采薇》遣送戍卒,有“杨柳依依”之句。古乐府有《小折杨柳》《折杨柳行》,魏文帝曹丕也有《折杨柳行》,清商西曲中更有《月节折杨柳歌》。但这些乐歌体式,曲辞内容与《折杨柳歌辞》的五篇均有所不同。 《宋书·五行志》云:“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折杨柳歌辞》五首所写内容更为丰富,不仅限于反映北朝战争。
这首诗是《折杨柳歌辞》的第一首与《乐府诗集》中的《折杨柳枝歌》第一首完全相同,只是“蹀座”二字作“下马”。此歌以男子为抒情主人公写离别,却写得颇具特色。行客上马不是扬鞭催马,而是反折杨柳枝。这里,以“捉”、“拗”等人物动作的描写,使作品一开始便展示出古代行客离别时的习俗和心理动态。这种折柳赠别的古老风俗是受“杨柳依依”的诗句启发而形成的。 “柳”谐“留”音,折柳即为留客之意。行客自己折柳也是惜别的表示。紧接着的两句,便是对行客心理的进一步描写。 “蹀座吹长笛”,行者和坐者都吹着长笛。蹀,行,此指行人。座,同“坐”,此指坐者。这一句着重描写了一个送别的场面。由送别而自然引出下一句的“愁”字。悠扬的笛声使行客闻而生愁,愁思难当。这一个“愁”字,写尽了行客离别时的复杂感情但从惜别,至相送,再到愁苦,一任愁杀,终不掉泪,就使得这首小诗集中表现出北朝乐府民歌豪放爽朗,慷慨激昂的特点。
由这首诗的写离别,我们便自然地联想到晋宋间的谢灵运所写的《折杨柳行》。这是谢被送廷尉治罪,减死徙广州,和家人告别时所写的。其一曰: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妻妾牵衣袂,收泪沾怀抱。还拊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负笮引文舟,饥渴常不饱。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也是写离愁的,写得情思深切,凄楚感人。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积极学习北歌,创作了一些歌辞内容与曲名大致吻合的诗篇。如梁元帝的《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月明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是写游子怀乡的。这里他向北歌学习之作,还有一些作家所写虽然不全为离愁,但仍有某种联系,如唐代张九龄《折杨柳》乐府诗。其诗云: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更愁征戍客,鬓志边城尘。”此篇是写思妇之情的,但仍突出了征夫戍老边城之苦。这些足以说明《折杨柳歌辞》的曲名及其所写离愁的内容对后世作家所产生的影响。

上一篇:乐府诗《长干曲》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下一篇:乐府诗《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折杨柳歌辞 乐府诗 〔上马不捉鞭〕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