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词精品之《长相思》鉴赏
万俟咏
雨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山 驿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这两首小词写法与用韵同部。前一首写听雨失眠之愁情,后一首写雨余山驿的黄昏景色兼寄羁旅之情,词意亦近。可能是同时所作。
前一首通篇不出“雨”字,而全是夜雨之声。“一声声”见雨之稠密,“一更更”见雨不断绝,而失眠者侧耳倾听,长夜难熬的意态就暗示出来了。“窗外芭蕉”因雨击声而显其存在,又写出雨声之响亮呼应“声声”字;“窗里灯”点“夜”,体现“更更”意。写“灯”写“芭蕉”,俱是写雨之影响。“此时无限情”便因雨而兴发了。“梦难成”,本来就愁苦,那堪风雨助人凄凉,平生心事一时百端交集,故觉“恨难平”。“愁人”喜听也罢,“不喜听”也罢,雨只不管,下个不停。“空阶滴到明”,则愁人一夜没有合眼可知。阶无人日“空”,强调空,也是突出离人寂寞孤苦之感。末句回应篇首,“一更更”的延续,终至天明。一气呵成。
此词使人联想到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那首著名词章前半幅写画堂不眠的女子,后半幅写夜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咏此篇则敷衍其末三句,专力写雨,而“愁人”之情见于言外;温词之雨明写(“三更雨”),此词之雨则不点明。它可谓得温词神韵而形象更集中,境界益窄而更见深刻含蓄。
后一首写羁旅之思,亦全于景物描写见之。“短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处所(“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这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古今情”则是由此而产生的深远联想。两个短句,一偏于行程——空间,一偏于时间,想象纵横驰骋,使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三句扫开“情”字而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造句甚妙:楼带新月一痕,其景如画;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蟾蜍之为物喜湿而体冷,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月“晕”是“雨余”景象,又是风起的征兆(“月晕而风”),故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过片“暮云平,暮山横”,从构图说,“平”与“横”方向一致,则秋景空阔而单调可知,全是萧瑟之感。加之叶声与雁声,而更添凄清。如此苦情,末句却轻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听”。此即“愁人不喜听”意,是主观愿望,然而造物无情,它是“不道愁人不喜听”的,所以叶声仍然历乱而雁声仍旧凄唳。“不要听”而不得不听,不发听后之感而只道“不要听”,真令人觉其“含无限惋恻”(《蓼园词选》评)。
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语弥淡,情弥苦”。这与作者善于造境、写景有关,更与他善于运用音韵之因素有关。《长相思》以三字骈句起唱,句句入韵,双调不换头,本具铿锵而回环往复之韵调。作者在选调上既有推敲,更有意运用叠字(依次是“声”、“更”、“窗”、“难”、“不”、“暮”、“声”字叠用,在句中部位则各各不同),增加唱叹的效果。特别是写雨的一首运用更密,“声声”、“更更”叠字对起,又兼有象雨声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