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词精品之《塞下曲》鉴赏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产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身手敏捷之至。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石头,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头竟“没在石棱中”。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史记》一段普普通通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是化稻粱为醇醪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此诗原列第三。它通过雪夜追击逃敌的情节,着重表现并热情歌颂了边防将士的不畏艰苦和英勇威武。
前两句写敌军趁夜遁逃。第一句“月黑雁飞高”,极力烘托寒夜气氛:彤云密布,没有月光,是漆黑阴森的夜。“雁”点出季节。塞下秋来,寒风凛冽,下雪是不必待到隆冬的。夜空飞雁,是凭听觉感到的。雁的啼声从远空传来,“高”就表达出了这种实际的感觉。黑夜雁飞,是很反常的现象。因为雁群晚来投宿沙滩或芦塘,要白天再次降临才继续远征。这种鸟儿十分警觉,一有动静即相呼而起。夜空惊雁的一笔,表明黑茫茫的夜幕正掩蔽着一个诡秘的军事行动,这就紧紧逼起下句:“单于夜遁逃”——乃是惊雁的原因了。“月黑雁飞高”,既是赋,又兼有比兴作用。黑暗中作高空飞行的大雁,又是趁夜撤退的敌军一种象征。
后两句,以一极有力的“欲”字领起,写警觉的边防军已洞察敌人的动静,即将以轻骑兵追击。这时气氛突变,一瞬间满天大雪纷飞。出击的情形,战斗的后果,被诗人一概舍去,独取一个“特写镜头”——“大雪满弓刀”:黑夜看不清人和马,雪光映射在战士们的刀剑上,发出闪闪冷光。所以在追兵中独见“弓刀”,这是极真切的描写。由于前两句诗充分地烘托了气氛,第三句只用“轻骑逐”三字,便极含蓄地写出了战斗胜利在望的气势,写出了将士们勇猛追击的精神面貌。它使人联想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的诗句。其所写将士坚毅的意志,昂扬的土气,决胜的信心,此诗与之毫无二致。第四句写临发时突如其来的大风雪,于行军不利,然而这正是将士们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的有力衬托。这可说是诗中最精彩的一笔。从句式上看,以“欲将”领起二句,有意造成一种引而不发,欲擒故纵的气势,诵读起来音情摇曳,回肠荡气。语极豪放又含蓄不尽。追击成功与否,诗人不写,读者已心领神会了。

上一篇:历代诗词精品之《滁州西涧》鉴赏

下一篇:历代诗词精品之《调笑令》鉴赏


塞下曲 鉴赏 历代诗词精品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