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庙


位于桐城县城关镇,是古代文人尊孔祭孔之地。始建于元延佑初年(1314—1320年),原址在城关东门外桐溪桥东,元末毁于兵火。桐城知县瞿那海重建于今址,后屡建屡废,最后一次修建于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文庙旧观基本保存至今。除大门拆除外,其它建筑如泮池、状元桥、大成门、东西廊庑、大成殿等依然完好如初。气势恢弘的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其殿为歇山重檐顶,平面长方形,分15间,内有木板平顶天花,8根金柱高架,呈柱网式布局,隔间较宽,颇为突出的是以大成殿45度斜拱挑檐飞角,乃辽金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在清代建筑上的延续生辉。两边红墙上“宫墙万仞”为慈禧手笔。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散文〕 桐城县文庙是中国南方修缮和保存最好的祭孔建筑群之一,与明清桐城派古文一样,闻名于世。文庙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风吸引看海内外游人。
文庙位于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桐城繁华街区和平路。从广场看去,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文庙,绿树环抱,鲜花簇拥,游客熙熙攘攘,文庙四周的宫墙呈紫红色,正面宫墙上四个斗大见方的白字“宫墙万仞”,据介绍为慈禧手笔,整个文庙占地达3200平方米。
渐近文庙,立于门前,门楼气势辉煌,门楼正中鎏金“文庙”大字映入眼帘,为赵朴初先生所题,门楼上有镂空木雕或浮雕60多处,每组木雕都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种特定含义。例如,“鱼樵耕渎图”、“孔子周游六国的故事”、“天宫赐福”、“奎星点斗”、“独占鳌头”等,简洁明快,挥洒自如,再现了一幅幅历史的镜头,浮雕上的人物,维纱维肖,栩栩如生。
走近大门,只见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大成门为界,分前后两个院落。虽迭有废兴,仍格局堂皇。
进入文庙的第一道门便是棂星门,棂星门古朴简洁,庄重典雅,为四柱三开间冲天式石坊。经过泮池上的泮桥,泮桥又叫状元桥,据传,古桐城,文风昌盛,许多举人过此桥而金榜题名,成为状元,故得名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会有一种“我也曾饮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之感,你会觉得“桐城派”诞生于这座古城,并非偶然,而是确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了。
经过大成门,就来到文庙的后院,大成殿为桐城县文庙主体建筑,高耸于后院北端,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建筑,其梁架结构富有特色: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扁作草椴,举架高昴。其下檐设斗拱,硕大突出,最具特点:华拱出三跳,一、二跳华拱成象鼻形,三跳出华拱头,直接承托挑檐檩。大殿明间次间,安格窗通门,山墙正面砌造墀头,砖雕耕渎图及象鼻形。殿内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心设方形藻井,平涂朱色,八根合抱粗金柱漆成朱红色,俊健有力。屋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面悬挂风铎。风来作响,别有幽趣。整个大殿给人以高大、宏伟,壮观的感觉。
文庙前后院落,布局规整,设置齐全,主次建筑,错落有序。文庙是桐城派及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大成殿的斗拱及梁架结构特殊,在古建筑史中具有典型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走出文庙大门,仿佛从一种古文化氛围中回到现实。愿桐城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杨赟)


上一篇:陶瓷馆

下一篇:石门涧


旅游 旅游景点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