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内者,不治外注释、译文和感悟
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暂行于一国,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君臣之道息矣 ① 。(《列子·杨朱》) 【注释】 ①善:善于。外、内:
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暂行于一国,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君臣之道息矣 ① 。(《列子·杨朱》) 【注释】 ①善:善于。外、内: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① 。(《老子·二》) 【注释】 ①圣人:道家指得道的人,其意义与儒家的有所不同。 【译文】 得道的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①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 【注释】 ①上德:德比较多的人。下德是指德比较少的人。
早啬,则精不竭 ① 。(《吕氏春秋·情欲》) 【注释】 ①啬(sè):爱惜,节制。 【译文】 提前有所节欲,精神就不会过早地衰竭。 【感悟】 万恶淫为首。淫的本意就是过度、透支。 “早啬”不仅是养生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① 。(《老子·四十八》) 【注释】 ①为学:追求外在的知识,如礼乐、政教、自然常识等。为道:追求对道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② 。(《老子·三》) 【注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① 。(《老子·四十九》) 【注释】 ①无常心:有的版本是“常无心”;没有成见、私心。得善:有人译为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①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①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② (《老子·五十七》) 【注释】 ①正:清静无欲,正道。奇:出其不意,奇法。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① 。(《老子·五》) 【注释】 ①刍(chú)狗:刍,喂牲口用的草;刍狗,指祭祀(jì sì)时用草扎成的草狗,用过就丢弃了。 【译文】 天地自然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