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战前磋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战略目标。缅甸地处中南半岛西部,北与东北毗连中国云南省,南濒孟加拉湾。此时它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不仅是英国防守印度的屏障,对中国的持久抗战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昆明至缅北重镇腊戍的滇缅公路,在1940年9月日本侵入越南,滇越铁路完全中断后,成为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最重要通道。
还在日军袭击珍珠港前,中英之间就已开始酝酿在缅甸军事合作事宜,国民政府对此态度积极。1941年2月,国民政府派遣商震率“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在三个月考察期间,考察团编写出三十余万字的报告书,提出中英在缅甸进行军事合作的设想。报告书认为,日本要封锁中国切断滇缅公路,将不是从中国境内截断,而将从它在亚洲的政略战略出发,在与英国开战后侵占缅甸,达到既夺占英属殖民地又封锁中国的目的。因此,中英军队应协同作战,以确保仰光海港为目的,集结双方主力于泰国、缅甸边境,采取决战防御态势。在兵力部署方面,预定英缅军2—3个师,中国3—5个军。6月,国民政府正式向英方提出中英共同防御缅甸的建议。但英缅当局对局势的判断与中方并不一致,更不愿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而是强调中国应在中缅、中老(挝)边境布防。而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戴尼斯则赞同中国的建议,认为英缅当局的消极态度“实至愚蠢”[1]
在向英方提出建议的同时,国民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西南边境防御,为中英共同防御进行准备。军事委员会抽调高级军事人才组成驻滇参谋团,由军令部次长林蔚任团长,作为军委会派出机构进驻昆明,全面指导西南军事,策划中英作战相关业务。当时云南省龙云处处提防蒋介石,非滇籍军队长期未能入滇。为抗击日军,经蒋、龙商讨后,这一状况也得到改变。秋冬间,第五、第六军开入云南。第六军第四十九师先开赴滇缅路担任护路,第九十三师开往滇南车里、佛海布防。第五军驻扎杨林、沾益、曲靖等处。
珍珠港事变后,英国感到日本进攻缅甸迫在眉睫。12月10日,戴尼斯拜会蒋介石,代表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协防缅甸:“(一)贵国驻在普洱之军队,今为一团,拟请增至一师。……(二)贵国驻在车里之一团,拟请调至孟扬。……(三)拟请抽调贵国驻云南省之部队一团,贵国负责送至畹町,由畹町南下交通运输,当由本国负责。该部队拟调掸部南方景东附近。我方判断,战事将在此发生,拟以贵国部队为后备队。……(四)调至孟扬及掸部之贵国部队拟请准归英国总司令指挥调度。”蒋介石对英国请求持赞同态度,回答道:“所请在缅境内我国部队归贵国总司令指挥,当可同意”,并表示对调驻车里一团至孟扬也可照办,但部队调遣之具体事宜将在参谋总长何应钦研究后正式答复[2]
12月15日,戴尼斯与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麦格鲁一起见蒋介石时,进一步提出协防缅甸要求:“(一)缅甸军事紧急,拟请下令以全师兵力开入缅甸。(二)拟请下令,命驻云南军队抽一师待命,于必要时立即开入缅甸。(三)拟请下令,命希诺德(即陈纳德——引者注)部下志愿军留缅参加保卫缅甸战役。(四)准许敝国动用一部分美国租借法案下留在仰光之军用器材。”蒋介石对戴尼斯所提请求一方面表示支持,称原驻车里之一团已根据英国日前要求在开赴孟扬途中,昆明附近已有一军,随时可以调用,而要调用中国留在缅甸的租界物资可进一步商谈;一方面又批评英国方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军事合作之通盘计划。现正开赴孟扬之一团实不能作任何贡献,盖其指挥官既未得任何防御计划之指示,更未能确实明了其职责范围,惟因奉命开拔,只得执行命令开拔前往耳”。因此,蒋介石提出,盟国应就整个南太平洋战局定一通盘战略,“竭中、英、美、荷印四国之物资、人力以保卫星加坡不令失陷,此实为第一要着。其次则为缅甸,中国愿分负责任。以予之意见,应尽量抽调印度、缅甸部队,集中全力以保卫星加坡,缅甸防务如有不足,则藉中国之部队以补充之”。对于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蒋介石向英方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国军队“必须单独负责,绝不愿与英军混合作战。某区某线,划归我军,某区某线,划归英军,责任分明,必能得最佳之效果”,“至分配防区,何处应由中国部队负责,自可由伦敦参谋本部决定之”。戴尼斯对蒋介石的主张表示“完全赞同”,但提出因局势紧迫,希望立即采取行动。蒋介石遂请戴尼斯与何应钦先商讨保卫缅甸的全盘计划[3]。对英国提出协防缅甸的请求,蒋介石作出了十分积极的回应。当时军令部长徐永昌认为对出兵缅甸“以比较被动为佳”,但蒋介石对此“不以为然”[4]
虽然戴尼斯要求中国出兵缅甸,但负责缅甸防守任务的英国驻印军总司令魏菲尔却并不希望中国军队进入缅甸。12月23日上午,何应钦、军令部长徐永昌与前来参加重庆军事会议的魏菲尔、美国代表勃兰特等商讨联合作战计划。在讨论防守缅甸问题时,勃兰特认为,滇缅路对中国获得援助十分重要,因此仰光必须守住。何应钦则提出,盟国应以攻为守,从缅甸向泰国境内的日军主动发起进攻,中国已准备好两个军,若需要可再增加一个军。但魏菲尔认为,缅甸境内公路甚少,无法使用大兵力,而英国从印度援助缅甸的军队也将抵达,因此除需要中国军队一师驻守车里、畹町外,是否还需要其他中国军队尚待以后研究。实际上拒绝了中国出兵缅甸的提议[5]
当天下午,在中、美、英联合军事会议上,魏菲尔重申,中国大批军队进入缅甸在划定战区和布防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印度增援部队到达后,“不需再请中国增援”;英国所要求中国者是派遣陈纳德志愿航空队参加缅甸空战和调拨在缅甸境内的美国援华物资[6]
12月24日,魏菲尔离华时,蒋介石再提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事,对他说:“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因此,如果贵国需要,我国可以派遣八万人入缅作战。”魏菲尔答称:“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我们只要请贵国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7]魏菲尔的这番回答道出了英国不愿中国军队入缅的真实意图。当时英国在缅甸只有新编成的英缅第一师,1942年初英印第十七师增援后,总兵力约3.3万人。驻扎在泰缅边境的日军主力有两个师团并有强大的空军支援,实力上强于英军。但英国并不从保卫缅甸和整个太平洋战局出发,而只关心其本身的利益,欲维护在亚洲的殖民地,担心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会激起缅甸人民的民族主义,从而危及它的殖民统治。因此,对于远东殖民地,英国“宁可丢给敌人,不愿让与友邦”[8]。英国的这一态度使得中国军队无法及时入缅参战。
1942年1月4日,日本第十五军根据大本营“切断援蒋路线,清除英在缅之势力,占领并确保缅甸要地”的指令,突破泰缅边境,向缅甸的英军发起进攻。1月31日,日军占领缅甸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2月上旬,开始合围仰光。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英国方面改变了原先的态度。1月21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份电报中指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的交战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9]1月23日,英缅军总司令胡敦致电要求中国军队入缅。2月5日,胡敦赶到缅北的腊戍晋见前往印度访问途中的蒋介石,当面请求中国军队火速入缅。此后,仰光情况危急,英方又多次提出请求[10]。于是,蒋介石下令中国军队入缅。但是,这时已丧失了最有利的战机。

上一篇:华北、华中沦陷区的政治与文化

下一篇:中美平准基金借款交涉


民国历史 民国历史一览表 民国历史大事年表 民国历史大事记详细 民国历史大事件 中华民国史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