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经济建设的主要举措。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抗日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最后胜利的保证。大生产运动贯彻于抗日战争的始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7年7月至1939年2月,主要是军队开展以改善生活为目的的生产运动;第二阶段自1939年2月至1942年12月,党政军民学各机关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第三阶段自1942年12月至抗战结束,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发展[1]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根据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工作的环境和大生产运动的特点通过一系列决定,毛泽东等领导人也发表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组织起来》等重要文章和报告,系统地论述了大生产运动的方针和原则,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主要内容是: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大生产运动的总方针。毛泽东批判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问题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和不注意动员人民发展生产,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渡过困难而只注意向人民要东西的错误作风,强调决定财政的是经济,只有切切实实的有效的经济发展,才能解决财政困难[2]
“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大生产运动的基本原则。根据地的主要经济成分有公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地主经济五种,除对地主经济实行减租减息,予以削弱、限制外,其他各种经济成分都应兼顾发展。毛泽东指出:“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3]
各业发展,以农为主——大生产运动的实施重点。由于抗日根据地主要在敌后广大农村,没有大城市,极少中小城市,农民占全部人口的80%以上,抗战所需物力、人力主要来自农民,大生产运动必须以农业为主,兼而发展包括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等在内的各种产业。毛泽东强调各级党政工作人员“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4]
“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大生产运动的领导方法。由于各抗日根据地散居敌后农村,人力物力高度分散,交通又极不方便,因此,在领导方法上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原则下的分散经营。中共中央决定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指示各地成立生产委员会,由党的主要负责干部担任主任或委员,派遣最积极最有经验的干部到生产委员会中去工作,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领导大生产运动。
组织起来,互助合作——大生产运动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发展生产的中心关节是组织劳动力”,“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劳动力的全部方针和方法”[5]。在每一个根据地都把一切群众的力量,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其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根据自愿和等价的原则,在个体经济基础上成立初级集体劳动组织——合作社,其形式有变工队、运输队、互助社等等,这些合作社不仅有助于克服根据地的经济困难,而且对于未来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经济过渡也具有尝试意义。
生产自给,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的特殊内容。中共中央号召一切部队、机关、学校,必须于战争条件下自行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发展手工业和部分种粮,分别不同情况,达到粮食和办公用费的自给、半自给和部分自给。此种生产自给“形式上是落后的、倒退的,实质上是进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此种办法“使我们的军队克服了生活资料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个个身强力壮,足以减轻同在困难中的人民的赋税负担,因而取得人民的拥护,足以支持长期战争,并足以扩大军队,因而也就能够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达到最后地消灭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目的”[6]
中共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陕甘宁边区是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模范。著名的三五九旅自1941年3月起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猪牛羊肥壮”的“陕北江南”,至1944年全旅吃用有余,还向边区政府交纳公粮一万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都亲自开荒、种菜,参加生产运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实行“劳动与武力结合”、“战斗与生产结合”,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大生产运动既富于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障了抗战的物资供应,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第二,它使人民军队提高了战斗力,不仅改善了生活,扩大了军队,而且改善了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增强了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第三,它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建国的毅力和才干,表明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根据地人民前进的步伐。第四,初步改变了农村中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习惯,初级合作社的普遍建立,不仅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而且使广大农民开始认识到“组织起来”的优越性。第五,它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考验和锻炼了广大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得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他们成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同时,也应该指出,大生产运动是在激烈而残酷的战争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它所采用的群众运动方式的发展生产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的,在科学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上一篇:“审干”和“抢救失足者”运动

下一篇:巨额赤字与通货膨胀


民国历史 民国历史一览表 民国历史大事年表 民国历史大事记详细 民国历史大事件 中华民国史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