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欧洲安全的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5日至16日,为解决欧洲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制定新的安全条约,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的代表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签订了以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条约为主要条约的8个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洛迦诺会议的召开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本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
洛迦诺会议是在20年代中期欧洲的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国际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危机屡屡出现的形势下召开的。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并没给欧洲带来和平与安宁。自20年代初,在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明争暗斗。特别是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使国际关系变得愈加紧张而错综复杂。
在赔款问题上,法国态度异常严厉,它希望获得最大好处,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确立其欧洲霸主地位。英国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它希望借用德国的力量与法国抗衡,以保持欧洲均势。美国也自有打算,企图利用自身财力扶植德国,插手欧洲。
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在1920年7月确定了各国应得赔款的比例。1921年4月伦敦会议确定德国赔款总额。巨额赔款使德国难堪负担。1922年7月22日,德国提出延期偿付赔款的要求。法国坚决拒绝,威胁说德国如不按期偿付赔款,法国将出兵占领鲁尔。1922年11月,德国威廉·古诺政府开始公开抵制赔款。
1923年1月2日,在巴黎召开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会议上,英国提出一个新的赔款方案,允许德国延期付款,并减少赔款总额的6%以上。这个提案遭到法、比、意诸国的反对,会议以3:2的票数通过决议谴责德国,声称协约国有权对德国实施制裁。1923年1月11日,法国同比利时一道出动10万大军进驻鲁尔。这就是鲁尔危机。
英国对鲁尔局面的态度是利用法德对抗,使它们互相削弱,以坐收渔人之利。英国先是对法国的行动采取纵容态度,而同时又鼓励德国在鲁尔消极抵抗法国,促使法国的冒险失败。美国也采取了与英国相似的立场。
德国对鲁尔的被占领,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德国政府指责这是公然破坏凡尔赛条约的行为,声明不再履行凡尔赛条约义务,责成当地官员拒绝遵守占领军的一切规定,号召工人拒绝采煤和运煤。
法国占领鲁尔使它付出了以10亿计的占领军费用,从鲁尔运出的煤铁远不足以抵偿,法国财政经济受到损害。在法国财政危机的紧要关头,美国银行家集团伙同英国银行家向金融市场抛出大量的法郎和法国的有价证券,迫使已贬值的法郎更加暴跌,法国财政经济急剧恶化。由此引起法国政局不稳,执行出兵鲁尔政策的普恩加莱政府在内外强烈谴责声中倒台。法国陷入内外交困难以自拨的境地。
此时,美英表示可以提供援助,帮助法国渡过财政难关。条件是结束鲁尔的占领状态,重新审议德国赔款问题。法国为摆脱困境,只好同意上述条件。这样,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决定权便转移到了美国手里。
1924年8月,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以美国摩根财团一家银行的董事长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即“道威斯计划”。计划的主要思想是首先要稳定德国的金融,复兴经济,在此基础上索取赔款。8月5日,德国代表到达伦敦,接受了“道威斯计划”。16日,法、比、德3国政府就鲁尔撤军问题交换了函件。法、比两国政府宣布,如伦敦会议决定的“道威斯计划”得到贯彻执行,他们将从现在起的一年内从鲁尔撤军。
鲁尔危机以法国的失利和美英的得利而告解决。
占领鲁尔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出笼,使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优越地位丧失殆尽,所以它对安全问题更加担心。
法国历来将来茵河左岸地区来茵兰视为与其安全息息相关的战略要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要在来茵兰建立一个由法国控制的缓冲国。英美深恐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反对法国的要求。法国被迫放弃肢解德国的野心。作为回报,英美答应分别给法国以安全保证,并规定来茵兰非军事化。《凡尔赛和约》规定,协约国军队占领来茵兰15年,如德国履行和约条款,则每隔5年从来茵兰撤出一批占领军。当时法国并非甘心情愿,后来英美保证又都落空。法国对于来茵兰的要求便又见诸言行。1923年,法国福煦元帅发表文章说,法国唯一防止德国侵略的担保,“就是永远占有来茵河上的桥”。1924年秋,第一批占领军撤军期限将到,法国总理赫里欧声称:由于德国人暗中扩充军备,《凡尔赛和约》的有关条文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法国不能放弃来茵兰的军事占领”。英国一些军事领导人也害怕德国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同意法国的意见。协约国大使会议一致决定延期从来茵兰撤军。
德国从未放弃东山再起的念头。来茵兰对德国的安全和复兴来说,是必不可失之地。德国十分担心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军对来茵兰的占领永久化。但德国还没有力量武装保住来茵兰,外交部长施特莱斯曼提出:“必须用条约保住它。”他明白,要想解决来茵兰纠纷,必须对法国作出一定的让步,使其对边境安全能够放心,他认为,通过巧妙地利用英、美、法之间的矛盾和西方国家对德国和苏联联合的恐惧,通过外交手段可达到自己的目的。
1922年德苏双方签订“拉巴洛条约”,建立起两国和平友好的关系。德国利用西方国家敌视苏联和害怕苏德过于接近的心理,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这样它同战胜国打交道时就有了一张王牌。
法国对安全的担心和德国的怕失去来茵兰给英国带来了机会,英国得以在法德之间以仲裁者的身份居间操纵。一方面,在防止德国复仇、避免德苏接近、维持欧洲局势稳定问题上,英国与法国的利益是一致的。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认为,支持法国对于安全的要求,乃是英国的利益和责任。一位英国高级将领曾说,英国的军事边界在来茵河,越过来茵河进犯法国的军队,是对英国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英国又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在欧洲大陆上称霸,听任其长期占领德国领土和随意制裁德国。对英国来说,最佳的方案是,贯彻其传统的“均势战略”,使法德通过平等协商维持边界的现状,而由英国充当凌驾于德法之上的安全保证者。
于是英德开始了频繁的外交接触,着手酝酿签订一项新的安全条约。德国当时主要想使协约国的军队尽早撤出来茵区,同时利用签订安全条约作为加入国联、获得政治和军事平等权利的契机。英德都明白,要使法国撤出来茵区,必须给予法德边境以某种程度的安全保障。这样,在英国的授意下,德国于1925年1月20日分别向英法发出备忘录,提出签订来茵兰公约。根据这项公约,德法英意保证来茵兰地区领土的现状,对于德国西部边界,即德法、德比边界,德国承认遵守《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英意承担这条边界不受侵犯的安全保证,至于德国的东部边界,只同意缔结仲裁条约。
德国的建议立刻引起小协约国成员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的不满,1925年4月,捷外长贝奈斯访问法国,要求法国和盟国一致行动,保证公约不要削弱盟国的地位。1925年5月,捷将复文草案送交伦敦,要求德国的东、西边界都应得到保证,还要求比利时参加保证公约。英国同意比利时参加保证公约,却不愿保证德国东部疆界的安全,法国对此十分不满。
为迫使法国让步,美国也出面干涉。美国驻伦敦大使公然威胁法国说,任何一国拒绝德国的建议,美国就停止向它贷款,同时美国财政部长又逼迫法国偿还旧债。在英美联合的压力下,经过英法反复磋商,法国不再坚持德国对东部边境保证的意见,同意签订德波、德捷仲裁协定。1925年8月24日,白里安向施特莱斯曼发出照会:“经征得同盟国同意,邀请德国政府参加谈判。”
1925年10月5日至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7国在瑞士小镇洛迦诺“正义之宫”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法国外长白里安、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比利时外交大臣王德威尔得和意大利代表夏洛雅。法国总理路德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也先后到会。波兰外长斯克钦斯基和捷克斯洛伐克外长贝奈斯参加了与他们有直接关系的仲裁条约的讨论。
白里安、张伯伦和施特莱斯曼是会议上的3个主要人物。张伯伦以法德和解人的身份出现,白里安表示愿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与德国的争端,施特莱斯曼则一再标榜德国政府奉行忠实履行凡尔赛条约的政策。
洛迦诺会议的气氛表面上是和谐的。在会议过程中,协约国之间没有预先私下协商。这说明了与签订凡尔赛条约时的情形相比,德国在外交上的平等地位已得到了实际上的承认。由于会前经过长期的准备,各方立场已较接近,但在关键问题上他们仍各有打算。会上会下进行了相当激烈的讨价还价。
会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德国要求在对盟约第16条持保留意见的条件下参加国联的问题。国际盟约第16条要求会员国参加对被国联宣布为“侵略国”的国家实行军事与经济制裁。该条约在当时条件下明显是针对苏联的。德国当时的主要考虑是如何摆脱协约国强加在它身上的政治、军事枷锁,不愿充当协约国反苏的带头羊。因此,它一再声明,由于它目前尚处于解除武装的状态,不可能与其他全副武装的国家同等执行第16条。另外,德国还提醒其他列强注意德国国内的“强大的共产主义组织”,一旦发生对苏战争,德国首先要考虑本身安全。
德国必须参加国联,《洛迦诺公约》方能生效。德国知道它参加国联势在必行。它之所以提出对盟约第16条持保留意见,是要挟西方国家批准它重整军备,否则它就不能起反苏前哨的作用。其他列强深知其中奥妙,因此对第16条重新作了解释,基本同意免除德国对第16条的义务,宣称每个国联成员应该根据自己的军事条件抵抗“侵略者”,允许德国参加国联。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德国东部边界的保证问题。德国只同意对西部边界遵守《凡尔赛和约》却不准备对东部边界承担同样的义务。它公开宣称不承认其东部边界是不可变更的。这里德国再次利用了西方的反苏心理,为其一旦羽毛丰满后向东扩张埋下伏笔。在这一点上,德英是一致的。英国只愿意对法德边界作出保证,而宁愿让德国在东面放手行事。对此波捷当然极为不满。作为它们的保护者,法国外长白里安曾多次努力,希望从施特莱斯曼那里得到对波捷边界的保证。但是德国由于得到英国的支持,有恃无恐,回答说,德国不可能保证这些边界的永久性。这清楚地反映了德国要求改变《凡尔赛和约》中关于波兰、但泽走廊地区及上西里西亚等领土方面的规定。最后,法国在德国、英国的压力下让步,这个问题以德国同波捷签订仲裁条约和法国与波捷签署保证条约而获解决。
经多次讨价还价,与会各国达成协议,于10月16日草签了《洛迦诺公约》。公约包括8个文件:
1、德比法英意5国签订的相互保证公约。根据公约,德比法3国保证按照《凡尔赛和约》维持德法、德比边界的领土现状,遵守和约关于来茵兰非军事区的规定。英国与意大利以德国同法比之间边界保证国的身份在条约上签字,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2、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的4个仲裁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发生的一切纠纷、冲突,如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在德波、德捷协定中,对它们之间的边界纠纷,没有规定任何保证的办法,这就是说,德国东部的边界是不受条约保障的。这为德国向东侵略埋下了伏笔。
3、法国分别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2个相互保证条约。条约规定一方遭受德国侵略时,彼此立刻给予支持和协助。
4、承认德国加入国联,并任国联理事会的常任理事的议定书。从此,德国恢复了欧洲的大国地位,它对于欧洲问题又有了发言权和表决权。协约国的名义从此不再使用。
1925年12月1日,《洛迦诺公约》在伦敦正式签字。德国加入国联后,公约于1926年9月14日生效。
《洛迦诺公约》的最大赢家是德国。1925年12月1日,协约国宣布从当天开始从德国的科隆撤军。1926年9月10日,国联第7次大会通过决议同意德国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同年12月,协约国通过取消对德军事管制的决议,而代之以由国联主持的调查组织。
通过《洛迦诺公约》,德国恢复了在欧洲的大国地位。会议之后不久,德国同苏联签订了友好中立条约。当时主持德国外交的施特莱斯曼坚持自主立场,充分利用左右逢源的有利国际形势,周旋于英、法、苏三方之间,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功。
英国通过公约,进一步达到了挟德抑法的目的,提高了它在德法之间充当仲裁人的地位。
法国本身的边界虽得到保证,然而国际地位已降为与德国平等的境地。公约拒绝对法国盟国波、捷西部边境进行保证,削弱了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
在公约签订前后,苏联虽未能阻止德国同英法接近和参加国联,然而由于苏联采取了主动灵活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拔”掉了洛迦诺的“反苏之刺”。
《洛迦诺公约》签订后,洛迦诺会议的3个主角成为英雄。会议结束时,张伯伦得意洋洋地说,英国正式宣布保证法比边界并与德国重归于好,使他感到十分愉快。张伯伦对缔结《洛迦诺公约》有功,英王特赐他以“最高的武士爵位之徽章”,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白里安回到巴黎,也兴高彩烈地宣告:“和平终于到来了,我国的安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保障了。”白里安和施特莱斯曼也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英法等国公众得知《洛迦诺公约》签订时,举众欢腾,燃放焰火,大加庆祝。报纸高呼《洛迦诺公约》是“战争与和平的划时代界限”,是“和平主义时代的最高峰”,是“新纪元的开始”,是“战争的永久消灭”……
《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德国与法国和其他战胜国的关系,有助于稳定欧洲局势,为“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和德法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迎来了1924—1928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时期。1925年资本主义世界的钢、粮食、棉花等生产已超过战前水平,世界贸易也于1926年达到战前水平。这一时期和平稳定的环境也有利于苏联的国内建设。
但是洛迦诺会议并没有给欧洲带来长久的和平。随着各大国之间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随着德国的崛起,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欧洲暂短的和平局面很快便结束了。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扭转战局的马恩河战役

下一篇:赫兹伯仑和罗素创制赫罗图


世界大事件 世界历史大事件一览表 世界大事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