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绵》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 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 爰契我黾; 日止日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 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鼛之陾陾, 度之薨薨, 筑之登登, 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 亦不陨厥问。 柞拔矣, 行道兑矣。 混夷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日有疏附; 予日有先后; 予日有奔奏; 予日有御侮。

虽然这首叙事诗《绵》与《大明》等一样,是周民族发展的史诗之一。但在这首诗里,我们却可以看到更多的、更详尽的周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动人情景。从作者的立意不难看出,颂扬周民的祖先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重建家园以及文王驱逐混夷、安居乐业的丰功伟绩是诗旨所在。然而,诗中所描写的无疑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一旦作者把笔触伸向日常的具体的劳作中,劳动人民的形象,他们的历史地位就不能不被有意无意地勾勒出来。因为历史的主体创造者毕竟是人民,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或帝王将相等等。
《绵》与《生民》、《公刘》是公认的《大雅》 中叙事突出的三篇。在内容上,《公刘》与《绵》甚称姊妹篇。《公刘》篇写周人由邰到豳的一次大迁移,从起程到定居营建,都有周详的描画。《绵》则是周民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由豳至岐下的又一次移民。从豳地的情景,到勘测地形,求神占卜,丈量田畴,经营房室乃至出征祭坛,平定混夷,诗篇写得上下雄挥天成,错落有致。
作者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先后顺序展现这一图画的。惟其如此,这些复杂,广阔的生活情景才不给人以凌乱之感。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古代汉语在文字处理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古汉语的长处之一在于它的文字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包容性,比如“绵绵瓜瓞 (音迭),民之初生”几个字,就让人领略到周民住地居家兴旺、物阜民丰的质朴风情。它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的余地,并且在行文方面,显得简洁雅健,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但另一方面,正是古汉语文字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却牺牲了它在文字表达上的细腻和丰满,未免干涩生硬之嫌。因此,我们在读象《绵》这样的叙事诗时,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用心灵的活力和经验去激活包蕴在文字里的丰富内涵,尽可能全面地完整地领略其中的艺术风采。
《绵》的第一章,作者简括介绍了周民初居豳地的基本情况,为整首诗奠定了总的基调和氛围。如果把开篇视为一个全景镜头,那么第二章则出现了古公亶父的特写。我们仿佛看到,他与妻子沿着哗哗的渭水边湄,悠闲地欣赏着、观察着四下的山山水水,马儿时而引颈噬叶,时而俯身饮水,自得地踱着号子,间或撒腿狂奔,……随着亶父夫妇寻找新的去处的视线,周原渐渐地扑入我们的视野:
“周原(音武, 肥美的意思), 堇荼如饴。”不但周地原野平畴,水草丰美,就连那遍地的苦菜都长得象糖一样甘甜。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留恋起这个地方来了。可以想见得到,那杂草丛中潜藏的野兔,绿油油的水草边淙淙奔流的小溪,沃野上点缀着一株株如盖如伞的树木,鸟儿在上面作窠鸣叫……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就引得我们如此丰富的联想,真不愧是驾驭文字的行家高手!
这样美好的地方,自然是要留住的。很自然地,大家随后而到,又是商量又是比划,刻甲占卜,乞问上苍的意志。得知神灵“日止日时,”方才“筑室于兹”。
下面的一段文字要算全诗最精彩的片断了。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把周民繁忙、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有声有色地用文字表达了出来。
象“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这样的排比句式是较明显的,但许多字面上不明显的迭句排比,则由于内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而给人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感。比如第六章,铲土、倒土、捣土、削墙,“百堵皆兴,鼛 (音高,大鼓) 鼓弗胜。”简直写绝了。这是历来人们称颂叫好的段落。 好比一首浑厚的劳动交响曲, 让人看后激越振奋。“陾陾(音仍)”、“薨薨 (音轰)”、“登登”,“冯冯”, 此起彼伏, 一声高过一声,构成了巨大的声响以至把巨大的鼛鼓之声都淹没了。本来鼛鼓是为了鼓舞大家的力量,提高劳动者的精绪的,但百堵之墙兴起时,劳动时动作及欢呼的音响竟盖过了它。这在文字处理上,作者是巧妙地把鼛鼓作为一个借喻的对象,通过与它的比较,人们的高昂的劳动干劲和热情就得到了形象的比拟和再现。
《绵》里明白提到亶公与周文王,虽然在事件上,没有明显的界线,但至七、八两章,就突出了文王继承祖业,平定夷狄,外结邻邦,内用贤臣的伟绩。从第八章开始是叙事的转折点。“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两句大可以看作是对上文的承接和对下文的转合。这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容易引起歧义,现在就有不同的译法。其实,《诗经》里有许多诗用民间口语开头,与诗的下文意义多不连贯,只是唱起来音节悠扬合拍,流利顺口。这两句引起歧义的地方,在于两个“厥”字,古代的“厥”作“其”讲,是指代词,那么它到底指代的谁呢?翻译成指带夷狄或文王的白话诗都讲得通,那就只好让读者各随其便了。
以下紧接着四个“矣”字,造成一个音调铿锵的语流场,让人觉得它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传神他写出了文王平夷的一往无敌。从中,我们感受到的与其说是开山除棘的战事,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战斗意念,它的硝烟烽火,它的撕杀搏斗。
《绵》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就,主要在于其结构的巧妙、赋陈事实之间排比和对话语词调的精心运用上,末了四句,诗人充满信心地宣告,我强大的周族有贤臣外交、良才参政、力士效力、猛将克敌、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它与开篇的一章相应和,预示着周族日渐强大的前途和未来。这样,就大致形成了一个哑铃式的“总体——局部——总体——”的结构框架。
曾经有人估算过,《诗经》中赋的运用占绝大多数。由于它“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朱熹语),有直截了当的特点,所以很少引起人们研究的兴味。但在具体的诗篇中,它如何赋陈,如何安排结构,运用排比和对仗等句法,这对我们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当深入研究。

上一篇:《诗经》-《黍苗》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下一篇:《诗经》-《隰桑》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诗经 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