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宾之初筵》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 钟鼓既设, 举逸逸。 大侯既抗, 弓矢斯张。 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 乐既和奏。 烝衎烈祖, 以洽百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如果抛开了经学家的成见,用文学的眼光来看,《宾之初筵》是一首非常生动描写贵族哄饮丑态、饮酒败德的诗篇。诗人用亦庄亦谐的笔墨揭示了贵族生活的腐朽与虚伪。
此诗分五章,章十二句。前两章是陈古讽今,表现诗人的理想,三四章是揭露现实生活中贵族饮酒败德的行为。第五章提出纠正措施。
周初,周公作《酒诰》禁止周贵族日常饮酒,提出只有在祭祀和父母有庆时方可饮。后来此令渐废,贵族饮宴无度,闹出许多乱子,周王朝日益衰落,使诗人痛心疾首。这篇针对饮宴无度所写的讽刺诗一开始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过去,表现周王朝盛世时贵族们是如何有礼有仪、是如何对待饮宴的!
第一章是描写燕射时人们饮宴的情况。此章前八句写饮,后六句写射。燕射是古代射礼之一,在比赛射箭时可以饮酒为乐。诗言宾客分成东西左右有秩序地登上筵席,盛满了肉食 (殽核) 的各种食器 (笾豆)陈列得齐齐整整,宾客举起芳香甘甜的美酒一起畅饮,十分和谐。席间还有钟鼓优雅的节奏和旋律伴随着人们你来我往,互相酬酢。这是前八句的内容。先秦席地而坐,筵是铺在地上的竹席,食器大多陈放在几(案子) 筵之间。此八句虽写饮酒,但把宾客出场、筵席、食器的陈列, 音乐伴食写得清清楚楚, 而又十分简洁。“举逸逸”一句写出来宾众多,宴会气氛热烈而又极有秩序。
后六句写射。诗人认为饮酒的目的是为了行射礼。“大侯”是君王所用的箭靶。“大侯既抗 (举也)”标志着射礼正式开始了。弓箭早已准备好,射手们各自寻找好自己的配伍(同,指射手两两配对比射)。每个射手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本领,射准箭靶,要请输者喝一杯。在君王的带领下射礼既活跃,力争求胜,而又极有秩序,对于输者的罚酒,也是彬彬有礼,祈请其饮的。
诗人描写了燕射饮宴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了这个热烈场面的秩序,言外之意是这样的饮宴才不会丧失威仪,而导致乱子。
第二章写祭饮。前八句写祭,后六句写饮。周朝祭祀祖先是件重大的事情,所以连严厉禁酒的周公也准许此时饮酒,与先祖同乐。
前八句写祭,是以“籥 (古管乐器) 舞”开始,周人祭祖时要以音乐舞蹈娱愉先祖。诗言笙鼓和各种乐器和鸣,以此进享(烝,衎) 有功业的祖先,完成祭祀中应有的种种礼仪。诗人感叹说各种礼仪真是既隆重(壬) 又繁多 (林) 啊! 子孙们遵礼而行,神明 (周人认为有功业的祖先就是神) 要赐给他们极大的幸福 (纯嘏),子孙们可以尽享快乐。诗人用简洁的笔法给我们描写了热烈欢乐的祭祀场面,从中可以看到虔诚的周人认为只有遵守礼仪,祖先才会赐福。
后六句写饮。因为祖先赐福于子孙,子孙可以与祖先同乐,于是人们便通过饮酒和比射来娱愉自己了。来宾们找好了自己的对手(宾载手仇),主人也来到自己的射位,(室人入又) 开始比赛了,人们举起大杯(康爵) 奉献给射中靶的的射手(时,是也,命中)。
第一、二章是诗人利用“陈古”以表现自己的理想,让当今的人们看看,周朝兴盛时人们是多么懂得礼仪,在遵礼中又得到极大的快乐 (这如同晋人所说“名教中自有乐地”)。两章内容是近似的,但手法不同,显得有变化。第一章着重写饮; 第二章着重写礼。第一章着重写饮宴的欢乐中起止有度,彬彬有礼; 第二章着重写祭礼隆重热烈,人们从中得到欢乐、幸福。总之礼仪和欢乐是并行不悖的。通过这两章描写为揭露现实生活中饮酒失仪作铺垫。
第三章描写现实中的饮宴,这已不是为射为祭而饮了,其饮宴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此章分前后两层来写。前八句写第一个“未醉”到“既醉”。宴会开始时,来宾们温文尔雅,恭恭敬敬登上筵席。他们没有醉的时候,一个个持重谨慎,一本正经 (反反); 当他们醉的时候便轻浮放荡起来,他们离开了坐位挥动长袖翩翩起舞了。其轻浮之状,掬然可见。诗人觉得一次写其醉态还不够,后六句又重复写其从“未醉”到“既醉”。诗言在没喝醉的时候,他们一行一动小心谨慎 (抑抑),当喝醉的时候,他们把礼仪丢掉一边,彼此轻亵侮慢起来。人们已经醉了,再也不管什么威仪了。
前后两层,虽然都是写从“未醉”到“既醉”但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从用词看也是这样。第一个“既醉”是“威仪幡幡”仅仅是不庄重,举止轻浮; 第二个“既醉”是“威仪怭怭”,“怭”含有嫚媟,轻侮之意,这个失礼的程度要比举止轻浮严重多了。此章分两层写还加深了读者印象,使读者感到全筵席的人都醉了。
第四章描写人们烂醉的种种丑态。宾客们全都醉了,他们大嚷大叫(号呶),他们歪歪斜斜地跳舞 (僛僛),打翻踢乱了食器。人们全都醉了,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一个个歪戴着帽子,不停地 (傞傞) 来回来去地跳着。诗人带着厌恶的口吻说,如果喝醉的人能够自觉地离开筵席出去,那么大家都受其福; 如果醉了不出去,乱说乱动,那么大家都受其害。诗人希望他们能自重。最后诗人感慨地说,饮酒是件高兴的事,但饮者要始终保持高雅的酒态。
这一章写得非常生动,着重从醉鬼的号叫,乱蹦乱跳去刻划他们的丑态。虽然诗人客观地描绘他们的形象,但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他们的厌恶。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重点,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种饮酒失仪才刺激诗人写这首诗,以挽救此颓风,所以在第五章着重写纠正措施。
诗人说在饮酒的时候,有醉有不醉的,要设立酒监、酒史,用以监督饮酒时的秩序,防止失礼,这样才能避免那种不以醉为耻,反以不醉为耻的现象。不要鼓励醉鬼再饮,别让他们过分失礼。“匪言”以下言不醉者也要注意儆诫醉者,不该说的话不要向他去说,不该做的也不要随便向醉者戏言。如果听了醉鬼的胡言,他会让你拿出没有犄角的公羊(童羖),他们喝了三杯就胡涂了,怎么敢劝他再饮呢?
第五章诗人在提出纠正饮食失仪的措施的同时也指出饮酒失言,这比失仪更为有害。诗人反复叮咛,谆谆告诫,表现出希望酗酒者改正的苦心。
毛诗序认为此诗为卫武公所作。他是周平王的卿士,入朝后眼见君臣上下饮宴无度,酒后失德,所以写了这首诗以“刺时”。韩诗则认为是卫武公的自悔之词。因为史书对此缺乏明确的记载,对于毛、韩两说可以存疑。但细味全诗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作者是周朝衰落时的一个贵族,并且也是饮者当中的一个,是宴会上种种丑态的目睹者。他写诗暴露,目的在于消除这种现象。他着眼于周初贵族的有礼有仪,他不懂得当时的贵族是刚刚从氏族成员中分离出的武士,他们刚刚打败殷商,带有朝气,令行禁止,决不含糊。而作者所处的西周末、东周初的时代,周贵族早已衰落,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享乐了,他们的行为所形成的风气也就不是行政命令,礼法条文所能约束的,更不是一首讽刺诗所能纠正的了。此诗所描写了先秦风俗习惯,上层人物的生活,当时宴会的场面以及贵族生活的腐朽以及仪礼条文的虚伪对今天的读者是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它是古代的社会史料。另外此诗在写作上也颇具特色,特别是在描写醉态上很成功,对今天写作可以起借鉴作用。
《诗经》虽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写作技巧是成熟的。此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亦即铺陈的手法。赋虽然主要以描摹为主,但是运用得好一样不呆板、一样生动活泼。其关键在于其间要有起伏变化,切忌平板滞直。
此诗第一、二章虽是陈古讽今,表现诗人的理想,但他也没有虚拟而是客观地,实实在在描写他理想中古人饮宴场面。他在写燕射、祭祖时都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的。突出这些场景的热烈而有秩序,为以后描写混乱作陪衬。诗人在描写醉后混乱时,用人们的未醉时注意威仪,保持体面和醉后丑态两相对照,用以表现这些伪君子的可笑与可恶。
诗人已经懂得通过细节描写再现场景和塑造形象。例如描写醉鬼的“屡舞”,最初是“舍其坐迁,屡舞仙仙”,这是刚醉,在自己位子上坐不住了,先是移动坐位 (先秦坐似跪,“坐迁”是移动跪垫),继是离开,舞动双手,大有“风吹仙袂”之状。待烂醉之后则是“乱我笾豆,屡舞僛僛”,“侧弁之俄,屡舞傞傞”,这时打翻食器,歪歪斜斜跳起来。帽子戴歪了,跳到不能自止了。从“舞”这个细节上突出了人们醉的程度不断加深,用“舞”这个动作,及其造成的后果,刻划这些醉鬼的形象,十分生动。诗人还特别写了一句“侧弁之俄”,弁是礼冠,都有帽缨系在颔下,连这样的礼弁都歪斜了,可见其醉的程度之深。这些描写表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腻。作为第一首描写醉人的诗篇,在没有借鉴的情况下能写得如此细致生动,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才能。
后来描写酒、描写酣饮、醉人的诗歌很多,但很少有象《宾之初筵》作者那样对酣饮、对醉人声罚致讨的。象刘伶《酒德颂》,公开赞美酒。陶潜的《饮酒诗》虽有“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但实际上是以“醉人”自傲; 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简直如神仙一流人,读者在他们面前要自惭形秽了。这些醉人不仅不使人感到可厌可恶,而且使人感到可亲可爱,甚至可羡,使读者感到美。这是因为这些诗人赋予饮酒诗的社会内容是愤世嫉俗,是叛逆精神。在《诗经》时代则不同。《宾之初筵》的作者反对的表面上看来是个饮酒失仪的问题,实际在这个问题的后面还有个潜在意识,就是人们对放纵食欲的反感。
人们反对饮酒的思想和酒一样古老,从酒产生那天人们就反对饮酒。《战国策》 中说大禹因为他的臣子仪狄发明了造酒从而疏远了他。商朝造酒技术有很大的提高,饮酒成风,后来商朝灭亡了。殷人自己也说酗酒是上天降下的大灾难,商朝因此而灭亡。周人在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时,就有酗酒这一条。因此周公才严厉禁酒。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那么害怕酒呢,这是不是象后人恐惧鸦片一样,怕它伤害身体呢? 不是的。主要因为造酒要耗费大量的粮食,人们更多的是从物质角度来考虑饮酒危害的。刚刚摆脱了饥饿时代 (这一时代有几百万年之久) 的人们,饥饿的恐惧还盘踞在心头,因此人们的眼睛都在盯着那样过度消费的统治者,对他们贪杯好饮是十分反感的,这一点是后人难以体会的。因此,诗人对贪杯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厌恶之情就不单纯是酒后失仪、失言、失德了,更重要的还是物质上的原因,虽然这一点也许是作者本身都未清楚意识到的。

上一篇:《诗经》-《棫朴》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下一篇:《诗经》-《渐渐之石》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诗经 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