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扬八法 承前启后


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历史贡献除传播《千字文》外,他还发“永字八法”之旨趣,以传遗后世。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正楷点画用笔和组织的方法。据说右军以 “永”字可赅一切笔法,日书数十次以习运笔。《法书苑》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工 ‘永’ 字,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永字八法”的起源与流传的情形在史传中记载较多。如唐《翰林禁经》云: “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赅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从此记载可知“永字八法”的传播,智永有阐发之功。至于智永是如何发其旨趣的,则因文字记载缺佚,不得而知了。
智永之后,“永字八法”流传甚广,见载于史传者更为详尽。元刘有定注郑杓 《衍极》云: “隋僧智永,羲之七世孙也,颇能传其学。又亲受法于萧子云。虞世南亲见永师,故其法复传于唐焉。欧阳询得于世南,褚遂良亲师欧阳,或云虞褚同师史陵,陵,隋人也。欧阳询传陆柬之,柬之及见永师,又世南之甥也。陆传子彦远,彦远传张旭,彦远,张之舅也。旭又得褚遂良余论,以授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韩滉、邬彤、魏仲犀、韦玩、崔邈等二十余人。释怀素闻于邬彤、柳公权亦得之,其流实出于永师也。徐浩传子及皇甫阅。 崔邈传褚长文, 韩方明受法于及邈。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杨归厚。归厚传侄纬,纬传权审、张丛、崔弘裕。弘裕,禹锡外孙也。弘裕传卢潜,潜传颖,颖传崔纾。柳宗元传房直温。有刘埴者,亦得一鳞半甲。”
由此可见,“八法”之流传有序,于后世书法发展功莫大焉。一如明解缙 《春雨杂述》云: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故自羲献而后,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
有人对“永字八法”颇持异议,认为“永字八法”不足成为笔法的楷范。我们认为,“永字八法”从广义上讲是笔法的代称。之所以选取“永”字,是因为“永”字正好具备了汉字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侧(点)、勒(横)、努(竖)、趯(钩)、策(挑)、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至于勒(横)和努(竖)相交而为折,实际也是汉字楷书基本笔法之一,不知为何前贤少有提及。有人以为“永字八法”中无“戈”钩、“心”钩等笔画,实则无论什么钩都包含在“永字八法”的“趯”法之中,只不过方向、曲直、长度等不同罢了。王羲之所谓可赅于万字者之意正是如此。可以说,“永字八法”是前人对汉字楷书笔法的理论总结。
当然,“永字八法”并不十分完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法则”,它只是先贤研习书法时的经验总结,它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
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云: “永字之有八法,于中又分为二十四法,通前共三十二势,使初学者下手运笔有所依归。凡学书必先学 ‘永字八法’。学且熟,方可学二十四法。于此三十二势,习之既精,方可结构成字。如此,则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近人陈公哲 《科学书法》云: “所谓八法者,若论笔之本法,则嫌其太多,若言其笔之变法,又嫌太少。”因此,他创字源四法: 曰点、曰角、曰直、曰弧。因方位不同化为二十四势,更由二十四势错综组合以成七十二笔画。
近人李丁陇《八法与学书》,提出 “八法”的基本笔画可分为点、竖、横、斜、圆、曲、方、角等八种,又提出用笔八法: 挑、剔、提、按、顿、挫、转、折等。
以上研究都能使书道笔法益臻完善,而这些研究都是在智永禅师弘扬 “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一篇:古代书法教育家

下一篇:张芝和汉代的草书


书法 书法名作鉴赏 书法知识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