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骨气


所谓“风神骨气”,可以说是张怀瓘书法审美要求的核心,这是与他强调天资的论书原则相适应的,因为“风神骨气”这些审美范畴本身即与人的天赋气质有关,它们的提出源于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评之风,并由评骘人物的神情骨格进而引入艺术的批评,故其自身便带有天赋特质的意味。张怀瓘正是在强调了 “天性”之后说: “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 《书议》)
以 “风神骨气”与 “妍美功用”对举,可知 “风神骨气”是指对书法的审美要求,它并不以外在的妍美为特征,也不同于人工技巧的表现,而是一种内在的整体的美。
“风神”与 “骨气”作为两个范畴是由 “风骨”发展而来的。在《文心雕龙·风骨》中 “风”和 “骨”本身是分述的,刘勰说: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这里刘勰虽是论文,然对我们理解张怀瓘的 “风神”、“骨气”是有帮助的,刘氏以为风是情的表现,而骨是辞的表现,因而情意的骏快便构成了文 “风”,而语言的刚直便具备了文“骨”,所以黄侃释风骨云: “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文心雕龙札记》)如果我们以此分析张怀瓘的理论,可知“风神”是指基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风姿神韵;“骨气”则是由作品所表现的一种清峻刚健的力度。且看他运用这些范畴评书的实例,先看“风神”的意义,他说:“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书断序》)评崔瑗书曰:“伯英祖述之,其骨力精熟过之也,索靖乃越制特立,风神凛然,其雄勇劲健过之也。”(《书断》)批评王羲之的草书: “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书议》)讥羊欣书曰:“今大令书中风神怯者,往往是羊也。”(《书断》)可见他所谓的“风神”是指书法由笔墨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神情风韵,它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与修养,是在笔墨蹊径之外的一种内在的美感,故张怀瓘又往往以 “神情”、“神采”来论书,他说: “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 ( 《书议》)其评草书曰: “人之材能,各有长短,诸子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彩射人。”( 《书议》)其论书法的鉴赏曰: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书断》)又论学习书法的过程说: “……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玉堂禁经》)又自评所书云: “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 ( 《文字论》) 可见他所谓的 “神气”、“神彩”、“神情”,都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精神风韵,它们是作品给予人的总体印象,不同于笔画字形的具体状貌,然而书法艺术又不能缺乏这种精神风韵,否则,尽管形态妍美,也只是一具漂亮的木偶,终乏生动的气韵。
至于“骨气”,我们上面论及孙过庭的书论时已经指出,此种批评标准与初唐欲矫六朝绮靡文风的审美趣尚有关,然至张怀瓘的时代,“骨气”更被普遍地运用于文艺批评中了。如文学批评中岑参称赞杜华的诗说: “得看江湖诗,骨气凌谢公。”(《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耀》)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论高适: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其《集论》中也说: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又如画论中,李嗣真《续画品录》中评张僧繇曰:“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释彦悰 《后画录》中评王定: “骨气不足,遒媚有余。”张怀瓘本人对 “神”、“骨”的重视也有书画兼通的意义,他的 《画断》中论顾恺之说:
顾公远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问求。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妙玅亡方,以顾为最。喻之书则顾、陆较之钟、张,僧繇比之逸少,俱为古今之独绝,岂可以品第拘。
可见他对 “骨气”的重视是时代审美风尚在书论中的折射。所谓“骨气”就是指作品的生气与力度,张氏的书论中又强调 “骨力”、“筋骨”,看他具体的论书之言:钟会“书有父风,稍备筋骨”;郗惜章草“纤浓得中,意态无方,筋骨亦胜”;萧子云之真书“及其暮年,筋骨亦备”;王濛的隶书 “法于钟氏,状貌似而筋骨不备”; 陈柬之 “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 高正臣 “习右军之法,脂肉颇多,骨气微少,修容整服,上有风流,可谓堂堂乎张也。”(以上《书断》)他又说: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骀,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 ( 《评书药石论》)可见他主张的 “筋骨”,是指书法中所体现的力度,故他反对肥腴臃肿之病,提倡挺拔劲峻、蕴有生气的风格,这是在他的书论中反复陈说的。他以为过于肥钝者则昏懵无力,缺乏生气;然筋骨外露,棱角突兀者也有丧含蓄雍和之美,以为“棱角者书之弊薄也,脂肉者书之滓秽也”。他的这种主张也不无针砭时风的意义,其《评书药石论》中说: “从宋、齐以后,陵夷至于梁、陈,执钢者尖之于上,处卑者惑之于下,肥钝之弊,于斯为甚。贞观之际,崛然又兴,亦至于今,则脂肉棱角,世俗相沿,千载书之季叶,亦可谓浇漓之极。”可见他视自己的书论为一帖疗救时弊的药方,力求矫正宋、齐以来书法中的肥腴无骨和棱角权枒之病,故标举 “风神骨气”。
以韵味为主的“风神”与以力度为主的“骨力”之间的结合,构成了张怀瓘的书法审美理想,它本身就包含着神情与形质、华妍与质朴之间的对立统一,因而张怀瓘在论述书法风格时强调文质两备、华实兼美的标准。如他的《书断》中称赞程邈的隶书:“隶合文质,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赞史游章草曰:“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说张昶比之张芝:“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说皇象的章草:“实而不朴,文而不华。”评王僧虔文书缺乏妍美,以为是 “质胜文则野”; 庾肩吾之书欠少筋力,以为是 “文胜质则史”。其 《六体书论》中说: “古质今文,世贱质而贵文,文则易俗,合于情深,识者必考之古,乃先其质而后其文。质者如经,文者如纬。”可见他主张文质兼备,而尤以质为先的论书倾向。

上一篇:(四) 李嗣真论“逸品”

下一篇:书家论


书法 书法名作鉴赏 书法知识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