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的由来


在书法审美中运用品评方法,早在王羲之《自论书》中就有了。“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这是一种自我的书法品评,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显现出各自的长短优劣来。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 《论书》、袁昂 《古今书评》等,则显现了明晰的“品”意识,但不落一个 “品”字。庾肩吾用 “品”字替代评、论,给了这种审美方法一个最恰当不过的称谓,而且按品的级第构建了“上”、“中”、“下”三大序列,以视优长劣短,打破了以往的时间序列。羊欣、王僧虔、袁昂等,常以书家的前后为顺序,进行品评。庾肩吾则以优劣为前后。前者以书家为纲,后者以品评为纲。
庾肩吾把汉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三位书法家按上上、上中至下中、下下的九品法论列,与九品中正制相类似。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创立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所谓“上”、“中”、“下”,源于 《论语》把人分为 “上智”、“中人”、“下愚”之说。《汉书》以善恶道德标准制 “九品”《古今人表》。在东汉征辟、察举制度下,品评人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获得优良评语,进可入仕,退为名流,遂为风尚,至魏晋而不衰。东汉品人,重在道德行为,所谓“经明行修”,主要依靠乡闾宗党平时对人的长期观察而得出一种论断。曹操重才不重德,“唯才是举”,使品人标准德才并重,并产生了专以品评人物为务的名士,名士口中的褒贬直接影响到被品人的仕途进退。名士即为中正的雏形。中正官员的任务就是品第人物,从家世、状、品三方面给予界定。家世,考察门第出身;状,具体叙述道德才能;品,是结论性意见。党锢之祸后,品评人物稍有不慎会带来“破族屠身”之祸,于是品人的内容转为人的才性、气质、风貌、格调、能力等,即转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品评,而审美创作作为精神世界的直接产物,也很自然地被作为品评的内容和对象了。
书法品评的内容,一品书学源渊师承,这是古代文化学术传统的关注点之一,刘歆《七略》就是按流派来叙述过去的学术的。二品优劣,通过纵横比较,给予审美价值判断,“比较”不仅是方法,也是一种潜在思维本能,因为 “品”是在前见和前识基础上的 “品”,无前见和前识就不可能生发 “品”的感觉。
所以,庾肩吾《书品》既是前人书法品评经验积累下的产物,又是 “品”文化现象盛行中的代表作。

上一篇:王羲之的 “形彰势显”论

下一篇:“发人意气”的书意论


书法 书法名作鉴赏 书法知识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