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苏子瞻哀辞》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张舜民《苏子瞻哀辞》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释】 ①苏子瞻:即苏轼,字子瞻。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自儋州(今海南儋县)贬所归常州而卒。作者与轼生前友善,作此哀辞挽之。②石:绍圣元年(1094)苏轼知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县)期间收藏的墨石。轼曾作大盆盛放,养水中,名室曰“雪浪斋”。不久,轼贬官岭南,斋与盆俱废。石尚存:徽宗立,轼遇赦北归,作者亦由贬所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移知定州,见雪浪斋旧迹并墨石仍在,正要告知苏轼,却得苏轼病逝消息,遂成此诗。③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犹如雪白浪花留下的痕迹。④中山酒:指中山产的酒。中山,定州的别称。据载:苏轼知定州时得墨石,常在雪浪斋宴饮宾朋赏石。这里说作者要像苏轼当年那样酌酒赏石。“重添”句:作者在此诗《序》中云:“我守中山,乃公归国。雪浪萧斋,于焉食宿。俯察履綦(鞋与鞋饰,喻苏轼足迹),仰看梁木。思贤阅古(定州署所后园二堂名),皆经贬逐。玉井芙蓉(指盛放墨石的盆。轼曾作《雪浪斋铭》有“玉井芙蓉丈八盆”句),一切牵复(恢复原样)。”作者知定州后,重新葺治雪浪斋,用丈八盆再盛墨石。⑤不归北:苏轼遇赦,拟“从弟(苏辙)之言,同居颍昌(府治在今河南许昌)”,后“颇闻北方事”(指徽宗再次兴元祐党案),“今已决计居常州”,留居离京城较远的江南。

【译文】 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集评】 宋·张邦基:“绍圣初元,东坡帅中山,得黑石白脉,如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作白石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公自铭云:‘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时四月二十日也。闰四月三日,乃有英州之命,其后谪惠州,又涉海外,故中山后政,以公迁谪,雪浪之名遂废。元符中,庚辰五月,公始被北归之命。明年夏,方至吴中,时张芸叟守中山,方葺治雪浪斋,重安盆石。方欲作诗寄公。九月,闻公之薨,乃作哀辞云云(按:序与诗均从略)。思贤、阅古,皆中山石圃堂名也。”(《墨庄漫录》卷八)

今·曾枣庄:“这首哀辞的特点在于,没有详述同苏轼的旧谊,也没有为友人猝逝而沉痛哀号,只是紧紧围绕友人的遗物(墨石及石上的浪花痕)、遗事(饮酒赏石和作盆盛石),平平叙来,却充分抒发了物存人亡、睹物思人的哀悼之情。”(《宋诗鉴赏辞典》第304页)

【总案】 张舜民与苏轼生前友谊甚笃,同在宦海进退沉浮,共游山水赋诗唱和,挚友作古,情谊长存。然此诗由墨石、盛石之盆物件及酌酒赏石遗事着笔,故委婉动人、含蓄深沉。情为抽象之“物”,须附丽于具象化的物事表现之,始能具体可感。首句一“贬”字,为统摄全诗情绪的关键。尾联两句,哀痛之中,充满不平。以人喻石,人、石同贬,本已凄不堪言,而人亡石存,人不如石,更翻进一层。



上一篇:赵师秀《约客》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下一篇:叶适《赠高竹有外侄》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张舜民 宋诗精品 苏子瞻哀辞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