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写景类·画工图景的宋词赏析


写景类·画工图景的宋词赏析

【依据】石曼卿见此词,使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杨湜 《古今词话》)

【词例】

忆 余 杭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解析】杨湜这里强调的是 “词情”和“画意”两个方面,“词情”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情感;“画意”就是指作者对所摄取的景物,经过精心剪裁,宛然如画,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苏轼在评价王维时曾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道理也是一样的。“词情画意”历来是词人们所极力追求的境界,象李煜的 《清平乐》(别来春半)、张先的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苏轼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等也都是运用这种艺术技巧进行创作的成功之作。潘阆这首 《忆余杭》 由于词情和画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此备受后人喜爱。

潘阆,字逍遥,为人狂放不羁,一生仕途多蹇。他曾浪迹西湖,留连那里秀丽山水,曾有《忆余杭》(别调 《酒泉子》)十首传世。这首词通过对西湖清秋时节湖上风光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出世的情感。在桂子飘香的金秋之际,诗人并没有写通常人所关注的 “十里荷花”、“平湖秋月”,而是通过“尽日凭栏楼上望”时映入眼帘的几组景观,经过精心处理,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别具个性的画面,饶有情致。

全词景语并不多。上片的景语为:“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者写人物,三三两两的垂钓者在船上手挥长竿,悠闲自得; 后者点出时间是 “清秋”,显然岛屿上树木凋零,这是背景。西湖的风光四时不歇,春花秋月,风云雨雪,均令人赏心悦目。过片继续描绘景物,笔换意连。如果说上片的两句景语是从宏观著笔,是泛览的话,那么下片的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则是从细微处落墨,是对事物的细腻捕捉。“依约”是隐约之意,“白鸟”即为白鹭。芦花深处隐约传来了笛声,把栖息于草丛中的白鹭惊得成行飞起。二句既有动感,同时又富于色彩美。清秋时节的西湖湖水澄碧,而“芦花”、“白鸟”又与之映衬,通过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仔细玩味,这里有垂钓者,有渔舟,有岛屿,有笛声,有芦花,有白鹭,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把人物、花鸟等等有机地安排在作品当中,构成一幅动静相生而又淡雅的西湖清秋图。

“词情画意”就意味着作品中的 “画”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潘阆这首词中所描绘之景便是“写意画”,因为画面里倾注了诗人的情感,亦即如王国维所说的是 “有我之境”。(《人间词话》)我们知道潘阆在太宗朝由于王继恩的推荐,被赐进士及第,旋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又因 “狂妄”的罪名被斥逐,从此漂泊他乡。真宗朝虽蒙赦免,出任滁州参军,但其内心所存留的阴影是抹不掉的。该词中之景正寄遇了诗人的主观之情。“长忆西湖”的 “长忆”正是说明西湖给他留下了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西湖的优美环境正是理想的栖息之所,那 “三三两两钓鱼舟”也正是诗人所向往的,“人看湖山侬看人”,(黄道会《西湖竹枝词》)那渔翁般的生活方式不正可以引以为同调吗? 而诗人所关注之 “景”再与现实生活相较: 一个清静、高洁; 一个污浊、喧嚣。这里也饱含了诗人的爱憎。结句“别来闲整垂钓竿,思入水云寒”正是把自己欲归隐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别来”遥应 “长忆”,“垂钓竿”正合 “钓鱼舟”,“思入水云寒”也恰好是犹豫后的抉择。丝丝入扣,意境完整。

吴自牧 《梦梁录》 卷十说:“且湖山之景,四时无穷,虽有画工,莫能摹写。”这是强调西湖的自然之美非人工所能描摹得出,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作为词人的潘阆,却于词中再现了西湖的美——尽管是局部的美,而且活灵活现,这不能不令人击节称叹。难怪石曼卿让 “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古今词话》)就连集诗词书画于一身的苏东坡竟把这首词 “书之于玉堂屏风”,(同上) 从中不难看出这首词的魅力。自古咏西湖的词作甚多,也不乏佳作,但象潘阆这样富于自己个性的作品尚不多见。



上一篇:有关于结构类·有虚有实的宋词赏析

下一篇:有关于写景类·以淡景写浓愁的宋词赏析


宋词艺术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