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文Śākyanuni 的音译,义为释迦族的 圣人。这是世间对佛教创始人的尊称。他的原 名是悉达多(Siddhārtha),姓乔达摩(Gautama),中国 古译瞿昙,义最胜牛。可见佛祖原是牛族的后裔。这 个族姓还明显地带有图腾崇拜的印记。佛典丰富的资 料表明,在佛陀时代图腾崇拜之风依旧蔚然,起名也往 往以所属图腾为据,譬如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名迦叶 (Kāśyapa),其义为龟;佛教部派犊子部义为牛(族)之 后裔;鸡胤部义为鸡(族)之后裔。据《长尼迦耶》第3 《阿摩昼经》,释迦族的祖先是俄迦格王(Okkāka)。俄 迦格王为了让其崇妃之子继承王位,竟将年长的四个 儿子流放。四兄弟流亡于雪山湖边,住在娑迦(Sāka) 树林,他们与自己的姐妹婚配以保持氏族的纯洁。“自 己的”这个形容词是巴利文的saka。从这个形容词演 化出的一个名词是sakya(释迦)或许表示“由自己的 兄妹所生”,所由繁衍的氏族也冠以“释迦”(巴利文 Sakya,梵文Śākya)之名。印度古代相传帝王谱系被 分为两支。一支为太阳族;另一支为月亮族。太阳族 的祖先是甘蔗(Ikvāgu)王,释迦族属于甘蔗族的 后裔。
释迦牟尼出生地是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 泊尔境内),属于僑萨罗国的一个城邦。释迦牟尼是净饭王的皇太 子,据称为刹帝利种姓。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据文献史料推断,约 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前490—前480年之间,略早于我国的孔 子(前551—前479年)享年约80岁。
释迦牟尼的出生有一段颇有风趣的神话故事:菩萨离开兜率 天,进入母胎,世界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甚至连威力强 大的日月照临不到的阴沉黑暗的空间也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 光辉。那里的众生凭此光明,互相看见。这大千世界震动、抖动和 晃动,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节录于郭良鋆的《佛陀和原 始佛教思想》,社科出版社,1997年,第27页)。释迦牟尼的母亲 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王的公主,时已临产。根据印度古时 民间习俗,临盆妇女要到娘家生产。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于 蓝毗尼园分娩。据神话传说,她超越了分娩的常规,竟然站着,手 扶无花果树从其右胁生下。佛陀的诞辰,中国佛教认为是阴历四 月初八,这一天被定为佛诞日。斯里兰卡上座部定为公历5月的 月圆日,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五。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佛生下来 “不扶而行于四方,……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踊出往虚空中 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523页)。 一说太子出生,天地震动,九龙喷洒香水浴洗佛身。这一故事引申 出后来佛诞日浴洗佛像的浴佛节。
这里顺便说一下蓝毗尼园(Lunbinī)。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临 近印度边界的尼泊尔境内。巴利文三藏没有关于佛生蓝毗尼的记 述,但这个传说早在阿育王时期就已经流行。据玄奘《大唐西域 记》所述:“箭河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蓝毗尼园),有释种 浴池。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 ……四天王捧太子翠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 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见《大唐西域记校注》, 1985年,第523—524页)。1897年,阿育王石柱在蓝毗尼出土,上 有镌文:“天爱善见王(阿育王)即位二十年,因释迦牟尼佛诞生于 是地,亲来敬礼。王命刻石,上作一马。是为世尊诞生地,故免蓝 毗尼村之一切租税,以示惠泽。”(转引自上书,第39页)。
佛陀诞生后,在蓝毗尼庆祝七天。净饭王为太子取名“一切义 成”(Sarvārthasiddha)。此梵文名于佛史较为少用,而另一同义梵 名Siddhārtha(悉达多)较为常现。早期佛典习用“乔达摩”(Gota- ma)称呼佛陀。佛出生第七天,其生母摩耶皇后死去。后太子由 其姨母,摩耶的妹妹波阇波提·乔达弥(Prajāpati Gautamī)抚育。 在后出的佛典中,太子的养母波阇波提·乔达弥做了净饭王的 妃子。
释迦牟尼幼时曾享受过优越的宫廷生活,常年珍馐奇宴,时令 三宫,彩女万千,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在宫廷还接受了传统的婆 罗门教育,如星相历算、声明医方、文史地哲、骑射剑术无所不通。 太子已到成年,净饭王为他筹办了婚事。这件事还引出一则故事。 《神通游戏》对此做了详细描述,大意如下:
在释迦族会议上,净饭王采纳了一些老人的建议,决定为太子 取妻,以免他离家出走。太子经过七天考虑表示同意。家庭祭司 依照太子提出的条件,选中了释家族执杖(Daapāi)的女儿瞿波 (Gopā)。净饭王举行了无忧花施舍大会好让他相中瞿波。在大 会上,与会的少女们面对太子都不敢正视,只是腼腆地低头接过太 子的礼品匆匆离去。唯有瞿波凝目相望。太子见到她时,金银珠 宝施舍已尽,只有手上戴着的一枚戒指没有送出,于是便取下来送 给她。瞿波收下戒指,问道:“我就值这点价钱吗?”太子未语便准 备取下身上所有饰物相赠。瞿波未收就离去了。净饭王见状便知 儿子选中了瞿波,于是就派人向瞿波之父执杖求亲。不料执杖另 有主意,执意要按祖上家规比武选婿。净饭王无可奈何,只能表示 同意。
比武大会设在迦毗罗卫校场。有五百技艺高强的释迦青年到 会参加竞技。太子的堂弟提婆达多来到城门口,见一头白象前来 欢迎太子,心生嫉妒,一气之下空手把大象打死。难陀出城见到这 头死象,用手一拽便将其置于路旁。太子乘车出城,见到死象用脚 指夹住象尾将其向空中那么一抛,便把这个庞然大物隔着七重城 墙和壕沟抛到城外。太子到达较场开始比赛,先文后武。比书写, 他获第一;比算术,他出题考别人,别人却不能运算;五百参试者相 继出题向太子发难,太子一一做答,无一差错;再后与考官比试,考 官认输。比武艺,跑跳,太子名列榜首;比角斗,太子只用手一碰, 难陀便匍匐在地,用手那么一提便将提婆达多抛到空中。比射箭, 弓弦屡屡被他拉断。最后只好把供在庙里的祖传之弓取来,五百 青年无一将其挽开。太子却用一个手指将弓拉满,放箭射穿很远 很远的鹄的并七棵棕榈树和铁猪。太子大获全胜。执杖笑逐言开 同意把女儿许配给他。(参见郭良鋆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 36—37页)。
这个故事无疑搀杂了许多神话,其中有没有一点真实的东西 不能肯定。其实,佛陀究竟娶过几位妻子,并不很清楚。巴利文三 藏个别晚出的经典和注释中提到佛陀妻子的四个名字:跋陀迦旃 (Bhaddakaccā)、耶输陀罗(Yasodharā)、频婆提维(Bimbādevī)和 频婆孙陀利(Bimbāsundarī)。如果这些名字都有其实的话,那么, 这些名字不一定同指一人。由此推断,佛陀可能不止一位妻子。 《因缘记》称“罗睺罗的母亲”是佛陀的“第一任夫人”。汉译《佛本 行集经》也提到佛陀除了耶输陀罗之外,还有两位妃子。一位名叫 摩奴陀罗(Manodharā),另一位叫瞿陀弥(Gotamī)。
佛陀的童年和青年生活应该说十分幸福。然而,他29岁时却 毅然抛下妻子和初生的儿子离家出走。其原因,据佛经所述,是他 目睹了许多诸如农夫耕地,翻出的小虫被鸟吞食的弱肉强食的悲 惨事件和人类生老病死的苦难。其实,深刻得多的原因还在社会。 佛陀的时代正处于由共和制向君主制过渡的末期。当时出现的十 六国中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这个过渡。如摩揭陀、憍萨罗等国已 经建立了君主制政体。剩下的一些如跋祗、末罗、释迦等小国和部 落还仍保留着共和制。而君主制国家的实力要比那些共和制小国 和部落强大得多。它们经常受到列强的欺凌和侵略,甚至随时都 有被吞并的危险。佛陀在世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故事是这 样的:
胜军王嗣位,向释迦族求婚。释族人鄙其非属本族,就将一位 女奴的女儿许配给他。胜军王以重礼聘纳,并立为正后。后生一 子,取名毗卢择迦。毗卢择迦儿时到舅族学习箭术,一天,跑到一 所新建的讲堂去玩,被释族哄了出去。释族骂道:“你这个卑贱的 奴婢之子胆敢闯进这所房屋! 这房子是释族诸人建造准备迎佛来 住的。”毗卢择迦继位后,追忆前辱怒火中烧,于是便发兵讨伐。大 军俘获释族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尽皆诛杀,尸体如莽,血流成池。 一说,毗卢择迦大军将俘获的释种埋其足,驱暴象践杀。毗卢择迦 从所俘人中选出五百少女欲充后宫。释族女子皆骂其为“奴仆之 子”。毗卢择迦王受此之辱,气愤填膺,一声令下便将这五百少女 悉皆刖足投阱。佛陀闻之震惊,赶往为其说法,少女闻之死而升 天。(参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502和516—517页)。
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佛陀出家之后,但从中也可看到当时社 会之一斑。类似的事件和战事给他在精神上的创击之烈是可想见 的。他出户观耕,产生某种联想,发出无奈的慨叹也是自然的。他 由社会的以强凌弱联想到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把社会的某种本质 异化为自然的本质,把人类主要从社会所遭受的苦难归咎于自然, 归咎于人的自然之躯。他对社会的巨变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 下,受到数论等哲学派别的解脱轮回说影响,想跳出世外,从自然 寻觅解脱的方法。这反映了如佛陀一类人物对时代的一种无奈, 对共和制衰落的一种叹息。他后来组织僧团是他复活和保持共和 制的努力和尝试。
佛陀出走的决心一下,无可挽回,其父王无奈只得命憍陈如、 阿说示、跋提、十力迦耶和摩诃男拘利等五人相随护侍,史称五比 丘。其中憍陈如和十力迦耶二人属于母系亲属;其余三人属于父 系亲属。 出家后,他先从师于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Ārāa Kālāma,玄奘译:“阿蓝迦蓝”)和郁头迦·罗摩布陀罗(Udraka Rāmaputra,玄奘译:“郁头篮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 (Nairañjana)附近的林中修习苦行。 他穿粗衣,卧荆棘,与腐尸同 寝,饮食递减直至日餐粒米,苦行六年,饿得瘦骨嶙峋,腹脊相贴, 眼深如井,生命垂危。多亏一位牧女送他乳糜,才使其得以复生。 中国佛教僧众为了纪念佛祖食乳糜而复生这件事,在他得道成佛 日都要煮粥供佛。这一仪式在民间演化为腊月初八食腊八粥的 习俗。
他苦修多年一无所获,于是便决定放弃苦行,另辟蹊径。同他 一起出家并侍候他的五位比丘看他放弃苦行心生反感,一气之下 离他而去。他虽然众叛亲离身陷孤立,但是他矢志不渝,最后走到 菩提伽耶坐在毕波罗树(后习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悟到世 间真谛而得道成佛。他所悟之道是关于“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 人生哲学。而后便开始了他弘扬佛教时期。
这个“佛”字即梵文buddha的缩略音译,另译“佛驮”、“浮 陀”、“浮屠”、“浮图”、“佛陀”。Buddha是由动词根bud变化而来 的过去分词,其义为“已觉知的”、“已觉悟的”,作为名词为“觉者”、 “觉悟者”、“悟道者”。“成佛”亦即成为觉悟者或悟道者。随着佛 教的发展和分裂,在小乘佛教,“佛”作为修行的最高果位专用于释 迦牟尼,普通修行者最高只能达到阿罗汉(简称罗汉)的果位。永 远成不了佛。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据称可以成佛,不过中间还要 经过菩萨这个果位。可见佛在佛教早期完全没有后期大乘佛教那 种至高尊神的含义,到了中国,佛已变成了全知全能的“天帝”了。
佛陀的道以后首先到波罗奈(Vāraāsī)城鹿野苑向他出家时 的侍从憍陈如等五人说法,俗称“初转法轮”。此后一直在印度北 部,恒河流域中部说法传教,组织僧团。在王舍城先后有摩揭陀国 频毗娑罗王及其王子阿阇世王和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归依。一生所 收弟子很多,传说有五百之众,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大弟子,八十岁 时在拘尸那迦食猪肉中毒而亡。
上一篇:著名的笈多王朝
下一篇:金七十论
提摩西·雷阿律——在这场游戏中
梅斯梅尔——感应能够制造疼痛,
尼古拉·哥白尼——地球在运动
笛卡尔——人,是一部机器; 灵
阿尔贝尔特·爱因斯坦——物质仅
约翰·迪——跟天使说话的人
特奥法拉斯杜斯·帕拉切尔苏斯—
卡萨诺瓦——女人只有一个
阿莱斯特·克洛夫莱——用意识去
圣杰曼——永远地活着,永远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