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貨畫的藝術價值
儘管大部份的行貨畫粗製濫造,形象單一,手法雷同,構圖缺少變化。但是,它畢竟是十九世紀中國和澳門社會在繪畫上一種反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意大利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於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到達中國,進入清宮廷畫院——如意館,直到一七六六年在北京逝世,五十一年期間,將西洋油畫、水彩和中國畫工筆重彩的藝術相結合,產生了一個中西合璧的新畫派——“郎世寧畫派”。對當時中國的人物畫、年畫、瓷畫、建築、園林藝術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早期澳門行貨畫也明顯的摹仿郎世寧畫派的技巧特別是行貨帝王圖和花卉水果圖的筆法和色彩,無疑是從郎世寧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有人認為郎世寧畫派“終竟因為與國粹不合,有西畫味道的作品僅在宮內流行了一時,在乾隆以後就式微了。……對中國清代以來的藝術進程基本上無重大影響。”這種結論是不全面的。一九八六年澳門文化司署舉辦的行貨畫展覽,五十幅作品至少有一半受到郎世寧畫派的影響。
一八二五年英國畫家錢納利到達澳門,由於錢納利在澳門作畫、賣畫和教畫,因此對澳門行貨畫的畫風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所以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行貨的風景畫普遍採用焦點透視,也開始運用光色冷暖,最重要的是出現了行貨的油畫。這表明以啉呱為代表的行貨畫作者已經把錢納利的油畫技法動用到行貨中去,初步掌握了西方油畫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儘管有些筆觸還十分幼稚,人物姿態和色彩也顯得生硬,但是人們開始承認這種在澳門土生生長的油畫,並且作為商品進入了市場。
早期行貨油畫顯示了中國畫匠的聰明才智,他們具有極強的摹仿能力——雖然他們大部份人沒有素描基礎,沒有寫生的訓練,缺乏色彩的基本理論,更沒有解剖學的知識。但是,這些中國畫匠以他們頑強的精神和如饑似渴的求知慾,把油畫這種西洋來的精神產品連吞帶咽的吃下去,消化了。成為他們一種新的謀生技能。但是不能否認,在當時——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他們對西洋畫在中國的推廣、普及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的積極作用,應該在中國美術史上給予適當的地位。
以下筆者把啉呱製的一幅行貨油畫代表作進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