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桃花源


桃花源在桃源县西南30里,是湖南著名风景区。据史载,这里原名乌头村,它的易名和著名都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关。
一篇神奇文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与此文同时还写有《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肄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诗人在这篇奇文和诗作中,描画了一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田园理想国。他虚构这一理想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作为陶侃的曾孙,他也曾有过一段仕途的经历,初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参军,迁彭泽令;也曾立志像曾祖那样为国为民,但现实使他大为失望,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去官归田,自晋末至刘宋二十多年里,虽屡被征诏而一直不再出仕。现实的黑暗使他向往远古羲农、羲皇、重华等等那有衣有食、无忧无虑的时代,向往《庄子》、《列子》等道书中描绘的无君无父的理想之国。除了这个生活基础以外,促使他提出桃花源理想的还有一些更直接的原因。汉末以后,人们苦于战乱,往往或自行集结归附大姓,筑堡自卫,或据险逃难,远离尘世。如三国时的著名人物田畴就曾在京东盘山建立过一个特殊的约束社会。田畴字子泰,无终(今天津蓟县)人,曾为幽州牧刘虞从事。刘派他出使长安,返回时刘已被公孙瓒所杀。田畴便回无终带宗族和依附者数百人,“入徐无山(即无终山、盘山),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经田畴约法治理“至道不拾遗”,北方乌丸、鲜卑等也一度前来进贡。袁绍父子屡诏不就,后因愤于乌丸掠境,乃随曹操征讨乌丸。曹操欲封其侯爵,他拒不接受:“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故乾隆有盘山怀古诗云:“田畴不卖卢龙塞,李靖空余舞剑台。”陶渊明亦有《拟古》诗赞之:“闻有田子春,节义为士雄。”据史载,陶渊明家乡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这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组织很可能给陶渊明构想桃花源仙境以直接的启发。另外,也有论者认为,《桃花源记》的写作很可能跟陶渊明憎恶刘宋有关。他一度作过原东晋刘裕的参军,后刘代晋改宋,他拒绝佐宋并写《桃花源记》等诗文以讥之。
几多桃花源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构想的“仙境”自然只是作者的理想,但它却以与现实社会的尖锐对立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以至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渐变为一个超尘出俗的神仙世界和隐居之所的代名词。无限的希望产生不懈的追寻。于是,“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哪里,便成了千古之谜。有人说在庐山某条山谷里,有人说即是田畴的卢龙塞……直至新近还有人提出,认为桃花源极有可能在安徽省古徽州(今黄山市)黟县。理由是:陶渊明家居柴桑,后又为彭泽令,此二处距黟县仅一二百里,喜作“抚剑独行游”的陶渊明不会不游黟县这一带令梁武帝倾倒的大好山水。黟县有一座武陵岭,并有武陵村。据明《徽州府志》载,陶渊明曾直称黟人为“武陵人”。这些都恰好应《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之说。黟县还有一块91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历代文人称之“旧秦村”、“桃花源”。其地理环境酷似桃花源,外人进入须沿一条名为章水的溪流到渔停,绝壁下有桃源洞,过洞即见盆地“豁然开朗”之景象。另外,桃源洞一带至今仍有陶氏后裔居住。不久前发现的《陶氏宗谱》证明他们的始祖是陶渊明裔孙陶庚四。
但一般认为,湖南桃源县桃花源为陶渊明所记之桃花源。如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桃花源”、“桃源山”条即持此说。桃源县一带旧属荆州。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荆江二州刺史时管辖过那里,他由此很可能从小就知道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去处。故此说或不无根据。
牛郎织女与桃花源
桃花源面临滔滔湘江,背倚巍巍群峰,进入其境,一切宛若陶老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过桃花源牌坊,即是桃花溪。“缘溪行”,周围是大片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林深处有“穷林桥”。过桥不远,即见秦人古洞。进洞行数十步,眼前即“豁然开朗”,有“土地平旷”的千丘田,“屋舍俨然”的豁然轩。千丘池旁有延至馆,人云为昔日避乱秦人筵请武陵渔人之处。人们还说,最早来到这里的确是“秦人”,为逃避秦始皇抓民伕修长城和选美女而来此避难的李立、郭嫂,和一位因此而失去儿子和儿媳的老妈妈。他们在此组成家庭,李立和郭嫂生儿育女,以后渐成村落。因三姓组成,故名三合村。村名流传至外,人们说这里的居民都是李立和郭嫂的后代……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


据载,这里早在汉代即以自然风景区著称,晋又始建桃川宫等人文景观。大约在北周时,人们发现这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颇为相似,于是易名“桃花源”,并按作家文意经营建筑。自此名声更著。至唐就已辟成自桃源县城至水心岩行程40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览区。及宋,从沅江畔到桃花山更形成巨大建筑群。可惜元末毁于火。明洪武初得以复兴,明末又毁于火。光绪年间,桃源县令余良栋重修靖节祠,并沿山配置亭阁,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向路桥等皆按《桃花源记》命名。其貌基本保留至今。
这个地方何以如此美丽?据说和牛郎、织女有关。织女原是天上的仙女,因羡慕人间的自由而私自下凡嫁给了牛郎,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王母娘娘得知后,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捉回天庭。牛郎闻讯,踏着织女云路追赶。快追到之时,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空为银河,将牛郎与织女分隔于银河两岸,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喜鹊搭桥见面一次。织女被罚在天庭织布,心却日夜思念彼岸的牛郎。后来想,夫妻俩与其这样活受折磨,还不如让牛郎回人间的好。但人间租重税多,牛郎不是又得受苦?还是七衣仙女们为她解了难:劝她织一幅锦缎叫牛郎带回去,它有多美,那地面上也就有多美。织女织上青山、绿竹、花鸟、村庄……为了防止那个美丽处所被外人发现,七衣仙女们还帮助织女用黑色丝线织成一个山洞,把仙境都笼罩在洞里,外面只留下一个网罗着古藤的狭口。锦缎织完之时,正是七月初六晚上。为防意外,喜鹊姐妹们提前在银河上搭起鹊桥。谁知织女刚踏上桥头,就听身后传来王母娘娘的冷笑。她吓得手一松,锦缎还没来得及交给牛郎就飘落在地,即为此人间仙境——桃花源。

上一篇:虞舜长眠处

下一篇:留侯藏蜕


山水 山水文化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