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倩影


七千多年前,西湖为钱塘江的一个浅海湾。南面的吴山和北面的宝石山相对,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由于长江、钱塘江和附近群山中的溪流带来了许多泥沙,不断堆积,塞住湾口,使沙洲增长,最后连接成陆地,其内侧便形成了一个泻湖。始称武林水,后称明圣湖,又因“湖有金牛”,而名金牛湖。唐代,因湖在钱塘县境内,更名钱塘湖,隋时筑杭州城,因湖在城之西,遂名西湖。因苏轼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句故又称“西子湖”。
人们因西湖的由来而称之为“大海的婴儿”。民间却有如下美丽的传说:古时,玉龙和彩凤琢磨出一颗明珠,光明四射,照到哪里,哪里便会变成阆苑仙境。后来,此明珠被西王母盗走。玉龙和彩凤找王母娘娘评理。争抢中,金盘摇晃,明珠滚落到地上,形成清似明镜的西湖。又传西湖原是一位女神,她手托明珠,促成了耦儿和红莲的婚事,最后共同生活在碧波涟漪的湖水中。
古人云杭州西湖“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人们把西湖最著名的景点归纳为“西湖十景”。据宋人王洧和明人聂大年的诗,“西湖十景”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两峰插云。民间相传着织锦能手柳浪和柳林中黄莺姑娘的故事。柳浪织绵,黄莺唱歌,织出西湖九景的锦缎,被皇帝看中,非要她在一夜之间织出西湖十景的锦缎。黄莺请来了画眉、八哥、百灵、芙蓉鸟等众姐妹,赶织了出来。从此,便有了“西湖十景”。
湖中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人称“蓬莱三岛”。
小瀛洲,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小岛。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县时,疏浚西湖,筑成苏堤,又在湖面上立三座石塔,禁止在塔内植菱种芡,以防湖水淤积,名“三潭”。南宋时,祝穆、马远等以其地风景秀丽,而名之为“三潭印月”。但此三塔后被捣毁。明时,钱塘县令聂心汤仿苏轼募民浚湖之举,取淤泥在湖中堆积一岛,又在岛外筑一环状堤埂,成为“湖中之湖”,在岛上建一湖心寺。为了恢复三潭旧迹,又在堤南湖中,重建了三塔。远望似倒覆石香炉的三只巨足。民间据此而有鲁班兄妹造石香炉,镇压湖中黑鱼精的传说。三潭印月的景致,即由三个石塔和小瀛洲两部分组成。
小瀛洲上,原有清朝显臣彭玉麟所筑的退省庵,彭死后,改作彭公祠。辛亥革命后,又改为先贤祠,祀明末清初吕留良、杭世骏、黄宗羲、齐周华等四学者。他们皆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故被尊为先贤。后又废祠而改为敞轩。
在康熙所题的“三潭印月”石碑前,有“我心相印亭”。“我心相印”系禅语,即“不必言说,彼此意会”之意。
“碧天清影下澄潭,万顷金波镜里看。”三潭印月,古来以赏月胜地著称。《西湖志》云:“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画家也画三个石塔,各悬一月影于中。而《湖壖杂记》则载:“顺治王辰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场山绝顶,下盼湖中有三大圆晕见于放生池之左侧。询之山僧,僧曰:‘此所谓三潭印月也。’因悟印月之说,谓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画工大误矣。”
三潭印月北面是湖心亭。据说此处即苏轼所立三塔中北塔的旧址。明朝张岱《西湖梦寻》云:“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无其伟观也。”此岛在明嘉靖年间堆土而成,岛上建振鹭亭。因处全湖最中心,人们称之为湖心亭。康熙曾亲临岛上题“静观万类”、“天然图画”额。湖心亭上有对联云:“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阮公墩是阮元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积而成的。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公达,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的著名学者,被后人称为“才通六艺”的“一代经师”。阮元曾先后任浙江学政和巡抚。在这期间,他不仅修缮名胜古迹,疏浚西湖,而且提倡汉学,创办诂经精舍,创设浙江最早的公立图书馆“灵隐书藏”,编纂《经籍纂诂》、《畴人传》。他的诗文并茂,留下了不少吟咏杭州西湖的诗文。后人曾在吴山重阳庵旧址建造阮公祠,并将此处称为阮公墩。一百多年来,不少人想在上面建造楼台别墅,但均因土质松软而未果。清道光年间,彭玉麟退居杭州,想在阮公墩上建一“闲放台”。他与儿女亲家俞樾同到阮公墩勘察址基,以竹竿戳地,竿即入土中。两人大笑:“阮公墩,真软公墩也。”后只好将闲放台筑到了小瀛洲。
阮公墩的诞生,使西湖上形成三岛鼎足而立的布局。因此可以说阮元是“蓬莱三岛”园林布局的最后完成者。

上一篇:浣纱古石今犹在

下一篇:六和古塔镇海潮


山水 山水文化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