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葬舍利


法门寺在陕西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乡,创建年代不详。据传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就在这里建筑寺院,名阿育王寺。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印度)的国王,阿育王在佛祖释迦牟尼灭度(佛教对死的称呼)后,在世界上修建了八万四千座塔,分葬佛的舍利,其中一座在渭阳,就是今扶风法门寺塔。塔内葬有佛的手指骨一节,故又名“真身宝塔”。寺因塔而置,也因塔而闻名。相传传统戏剧《法门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寺院大殿前月台上有深约一寸的两个石窝,传为剧中人宋巧姣当年告状时的跪印。
据北宋邵博所撰《闻见后录》记载:“寺有古塔四层,瘗佛手指骨一节,唐宪宗盛仪卫迎入禁中。塔下层有芙渠(即莲花),工制精妙,每芙渠一叶上刻一施金钱人姓名,殆数千人,宫女名为多。又刻白玉石像,瘗佛指骨节置金莲花中,隔琉璃水晶匣可见。”唐宪宗迎入皇宫的佛骨,就是原阿育王塔下所埋葬的佛骨。文学家韩愈因上疏谏诤唐宪宗迎佛骨入皇宫,触怒了宪宗,差一点人头落地。后来经宰相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唐代皇帝为提倡佛教,便开塔迎奉佛骨,并且宣称“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和”。唐高宗于显庆五年(660)首次敕迎佛骨,奉养在皇宫内道场。武则天、唐肃宗、唐德宗也都曾迎奉佛骨。
阿育王寺和阿育王塔曾多次被毁,多次重修,寺名也多次更改。隋开皇三年(583)改名为“成实道场”,唐代更名为法门寺、法云寺,宋时名崇真寺,人们习惯上以唐名法门寺称之。原法门寺塔为木塔,明隆庆年间(1567—1572)木塔倒塌,开视塔底,深约数丈有水银池,池泛金舟,舟内函中藏有佛骨。万历七年(1579)重修时,改建为十三层砖塔,称为释迦牟尼的“真身宝塔”,即现今之塔。明末农民起义时,寺院被焚毁,仅余砖塔。以后又有所修复,但规模远不如以前。
法门寺塔现高六十余米,十三层,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塔的第一层四面有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浮图耀日”的题匾。第十三层已残毁,做成八角形圆盖。1981年8月24日因大雨成灾,加上此塔原来基础下沉裂缝,塔身西半部倒塌,仅存不及一半。1987年整修法门寺塔时,在塔基地宫中发现唐代所深藏后迷失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唐代珍贵文物,证明历史记载基本可信。

上一篇:太史公归葬处

下一篇:川陕咽喉处 周秦发祥地


山水 山水文化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