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貨畫的作者
十九世紀澳門行貨畫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無名氣無地位不見經傳的畫匠。他們都沒有經過專業的美術院校訓練,當時中國還沒有西式正規的美術院校。因此,他們的畫藝多為家傳的中國畫技法或繪製行貨畫的過程中向師傅學習而獲
十九世紀澳門行貨畫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無名氣無地位不見經傳的畫匠。他們都沒有經過專業的美術院校訓練,當時中國還沒有西式正規的美術院校。因此,他們的畫藝多為家傳的中國畫技法或繪製行貨畫的過程中向師傅學習而獲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在一五九一年聖誕節前後到達澳門。留下四首關於澳門的詩歌,其中有句:“占城十日過交欄,十二帆飛看溜還。握粟定留三佛國,採香長傍九洲山。”描述了葡商出海至南洋諸國貿易購
儘管大部份的行貨畫粗製濫造,形象單一,手法雷同,構圖缺少變化。但是,它畢竟是十九世紀中國和澳門社會在繪畫上一種反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意大利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
著重細節描寫是“真錢納利”的一大特色,我們可以從錢納利的人物和風景畫中找到許多生動的例子。錢納利善於刻劃動人的細節——風景中澆水的農民、聚精會神的理髮匠和賭徒,雖然祇是草草幾筆但是生動傳神。錢納利的肖
這幅行貨油畫是啉呱的傳世作品,是極有代表性的“行貨”。是啉呱油畫技術的高峰期。所以畫成之後,啉呱用英文和中文簽名,這在啉呱作品中是非常罕見的。 其實這幅《西洋裸女》是臨摹法國畫家盎格爾(Jean Au
屈大均,(一六三○至一六九六年),清初文學家,初名紹隆,字介子、翁山,廣東番禺人。清兵入廣州後,曾參與抗清活動,失敗後削髮為僧,釋名今種。其對澳門認識之深,了解之全,當為澳門開埠以來的第一位中國人。他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國“文革”的結束,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國熱” ,作為旅遊城市的澳門和香港的景色,也引起懷舊旅遊者的興趣,港澳製造的行貨畫再次盛極一時,吸引外國商行大量收購。掀
瓷板畫是澳門彩瓷工藝之一,在瓷板上繪畫燒製,有別於一般彩瓷工藝品,更接近繪畫作品。主要用於觀賞、裝飾。 單塊或雙塊瓷板畫,規格不等,多為精品,繪製時十分精細,注意形象刻劃,吸收和借鑒粉彩和廣彩的技法,
古代澳門民間文學,是相當豐富多彩的。到底有多少種類和多少作品,文獻缺乏記載,已難考知了。可喜的是:清代曾擔任過澳門地方官的印光任、張汝霖成書於清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的專著《澳門記畧》上卷《形勢篇》,
杜臻,字肇餘,浙江秀水(即今嘉興)人,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進士,歷官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為康熙皇帝頗受信任的近臣。於康熙廿三年二月甲午至三月丁酉,跨四天時間以欽差大臣身份巡視澳門,著文於《粵閩巡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