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才被重视的幽门弯曲杆菌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约为10%,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则更高。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消化不良,中上腹隐痛不适、返酸、暖气,严重则有胃出血,穿孔,癌变等。其病因众说纷纭,总的说,非生物病原论一直占主导地位。一般认为是胃酸对粘膜的损害起决定性作用。早在1910年卡尔·斯柯瓦为(Karl Schwar)就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无胃酸则无溃疡”。导致胃酸形成的原因有饮食不节、吸烟、饮酒、胆汁返流,免疫因素等等,在治疗上多采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剂等,临庆疗效尚且满意,但停药后复发率很高,因此很多人对传统的“胃酸”理论产生了怀疑。
实际上,在本世纪初比泽季拉(Bizzozero)和萨罗南(Salonon)及稍后的道纳格斯(Doenges)分别在动物和人死后的胃中发现一种“螺旋状微生物,”在一些标本中还发现有炎细胞浸润。40年代佛里勃哥(Frecaberg)在35例胃部分切除病人的胃标本中发现40%的标本有道氏描述的那种细菌。同斯的戈翰(Gorhan)采用抗茵治疗胃粘膜溃疡取得较好疗效。但这一切均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50年代著名胃病专家帕麦尔(Palmer)作了大量的胃活检工作,在他在1000例胃活检标本中未发现以前描述过的那种螺旋状细菌,因此做出了与上述相反的结论。由于帕氏的权威性,致使以后的工作多半集中于非生物病原病因方面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胃病研究中的一大损失。
70年代斯蒂尔(Steer)和柯林·仲斯(Colin—Jones)在50例胃溃疡病人中80%的胃粘膜上发现了一种G杆菌,且用抗酸剂治疗后细菌并不消失,但他们的工作由于缺乏严格的对照,而且忽略了对文献的复习,对以前人的工作不了解,因此没能由他们得出幽门弯曲杆茵与胃炎及溃疡关系的任何有用的结论,其教训是深刻的。
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Marshall)等人在充分占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突破胃炎及溃疡病非生物病的束缚,大胆怀疑,大胆试验,成功地从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一种螺旋状细菌,即幽门弯曲杆茵,并以足够的事实证明其在慢性胃炎和溃疡中的作用。它的发现,标志着在漫长的胃病研究历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对于传统的经典的理论,我们没有理由去全盘否定它,但同样也没有理由完全被其束缚,只要是有意义的探索,就有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上一篇:拳王泰森的堕落

下一篇:常宝堃英年早逝


艺术 艺术与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