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曲男演员的逐渐消失


我国京津一带的北方鼓曲,自子弟书、单弦直至后来出现的各种大鼓,创始人及演唱者多为男演员。清末民初,鼓曲开始有了女演员,但仍以男演员为主体。以男声为主的鼓曲艺术,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如单弦的随缘乐(司瑞轩)、曾永元、德寿山、全月如、何质臣、荣剑尘、常澍田、谢瑞芝,京韵大鼓的宋五、胡十、霍明亮、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梅花大鼓的金万昌,西河大鼓的赵玉峰,京东大鼓的刘文彬、魏西庚、齐文洲、单琴大鼓的翟青山……不胜枚举。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鼓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始出现了独具风格创为流派的女演员,如王佩臣、花四宝、乔清秀、高五姑、朱玺珍、马增芬等,但此时位居一把交椅的男演员,如鼓界大王刘宝全、单弦大王荣剑尘、梅花鼓王金万昌等,仍然执鼓界之牛耳。
男、女演员分别创造的不同流派,同为京韵大鼓,刘宝全所创造的刘派京韵刚劲挺拔、铿锵雄健,骆玉笙所创造的骆派京韵则委婉华丽、细腻流畅;同为梅花大鼓,金万昌的金派儒雅醇厚,苍凉古朴,花四宝的花派则甜脆妩媚,俏丽多姿;这种风格的不同,与男女声的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
鼓曲的艺术殿堂,男女演员本应百花争艳,各展英姿;可遗憾的是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鼓曲界开始出同阴盛阳衰的现象,女演员日益增多,逐渐取男演员而代之,男演员则后继乏人,形成去世一个少一个的局面。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与当时的社会有关。在日伪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上重色轻艺,女演员易于走红,男演员则多穷困潦倒,因而嗓音好的男青年不愿从事鼓曲事业。京剧行子承父业者多,故其艺不致失传,而鼓曲男演员则几乎没有子继父业者。三、四十年代鼓曲教师大量教授女徒,这种现象解放后仍在延续,以致逐渐形成女演员占领鼓曲舞台的局面。
随着鼓曲男演员的逐渐消失,由男演员创造的风格流派也便随之产生了变异或消失。例如刘派京韵大鼓,它的吐字发声和韵味都和京剧老生是同一系统,类似谭、余两派,由男声演唱最为适宜。但因没有合格的男性继承人,继承刘派京韵大鼓的重任便自然地落在各位著名女演员的肩上。而由于男女声的差异,她们或多或少都把原来的刘派唱法做了变革,使之更适合女声演唱,这样,刘派京韵大鼓铿锵雄健的本来韵味便再难听到了。再如金派梅花大鼓,金万昌故后,著名票友周麟阁能传其衣钵,周故后,继承无人。女演员虽有学金者,但是怎么也唱不出金万昌那样苍凉醇厚的韵味,金派梅花也便失传了。
这种鼓曲男演员逐渐消失的局面,建国后仍无扭转。嗓子好的男演员,唱歌曲者有之,演京剧者有之,就是没人肯唱鼓曲,纵有一、二男学员,也多因条件关系不能成材。现在硕果仅存的几位专业、业余鼓曲男演员已如凤毛麟角,鲁殿灵光。许多由男演员所创造的鼓曲流派将难以继承与发展。


上一篇:常宝堃英年早逝

下一篇:王佩臣的不幸婚姻


艺术 艺术与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