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了的星辰——沈从文创作道路的中断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1922年他从湖南乡下只身来到北平寻示求生理想时,年仅20岁,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标点符号。但是到了三、四十年代,他已成为有名的多产作家,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四十多部,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湘西为背景创作的《边城》、《长河》等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是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他在创作技巧与创作思想上勇于探索借鉴,为中国新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沈从文曾希望将一生奉献给他所钟情的文学事业,然而这个愿望,在他后半生的几十年中,只是萦绕心头的一个梦,没有变成现实。
1948年底,全国解放已成大势所趋,蒋介石准备退守台湾。有人劝说沈从文随同国民党政府南下。沈从文认识到国民党政府已是穷途末路,毅然决定留在北平,迎接解放。但他心中也有一层担忧。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没有依附任何作家团体和流派。他的文学主张——以人性和美为最高理想,以文学改造社会——与左翼作家的意见不合,四十年代一直受到指责。在新政权即将建立之际,沈从文不能不忧虑自己将受到怎样的待遇。就在这时,北大以大字报的形式,将郭沫若发表于1948年的《斥反动文艺》张贴出来,文中点名批评沈从文的《摘星录》,指斥他是“桃红色”的作家,“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他的创作是“存心不良、意在蛊惑”。借此旧事重提,点名批判沈从文。这给沈从文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几乎使他精神崩溃。同时也使他意识到继续创作的困难,一方面害怕再受批判,一方面也感到自己的文学观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沈从文说:“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情绪内在,缺乏适应能力,用笔方式,20年30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需用信字起步,或不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1953年,上海开明书店信告沈从文,由于他的作品已陈旧过时,故将其一切著作的纸型全部销毁。这几乎等于一纸禁令,将沈从文拒绝于文学的大门之外。60年代,沈从文曾一度想重操文笔,写一部革命题材的小说,但终因害怕被人寻章摘句的扣一顶“修正主义”的帽子而半途作罢。
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原因,一颗曾在中国新文学的天空中光芒四射的明星消逝了。再见他的名字,是在历史文物研究的领域。今天的读者,只有从翻阅这位老作家在半个世界前留下的文字,来想见一代文学大师的昔日风采。


上一篇:“钻工墓地”如何变成油田

下一篇:张派京韵无传人


艺术 艺术与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