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褪色的月亮


1943年,在已沦为孤岛的上海,出现了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她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张爱玲。当时的上海处于日本占领区包围之中,与大后方的抗战活动和进步文学浪潮相隔绝,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真空。在这样的条件下,张爱玲很快成为上海文坛的风云人物。从1943年到1945年,她大量写作小说、散文,先后出版《传奇》、《流言》等作品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小说,一般以上海和香港两地的普通市民或没落世家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封建势力走向衰亡时的绝望挣扎,金钱物欲对灵魂的毒害以及精神扭曲的小人物的苦难。她自述说:“时代的列车轰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她的作品,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动荡而腐败的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张爱玲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她的小说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圆熟流畅的叙事风格,又学习西方文学中心理描写和暗喻手法的深刻细腻,形成她独有的透辟而灵动的特色,可读性很强。
但是,张爱玲的世界是狭隘而脆弱的,她拒绝正视造成时代动荡的社会政治原因,又看不到极度黑暗背后的希望,这使她的作品成为罪恶和苦难的消极展示,充满无奈和冷漠的色调。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上海孤岛也淹没在政治浪潮中,张爱玲那些伤感而陈旧的故事已不适应读者的需要,她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新中国的成立更给了她巨大的冲击,她无法理解天翻地覆后的现实,怀着疑虑离开了大陆。五十年代,一向自诩不问政治的张爱玲写下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用编造的人物和情节,歪曲中国的制度,充满政治偏见,艺术上也并不成功。这两部书虽受到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吹捧,其实是她的创作史上不光彩的记录。熟悉的时代已经逝去,又与祖国的现实相隔,张爱玲的笔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六十年代以后,她定居美国,绝少创作。可以说,当年才华横溢的作家张爱玲,已经消失了。
其实,张爱玲本人,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都属于那个畸形而动荡的时代,如果不能跟上历史转折的步伐,只有被新的时代淘汰。在写于1943年的《金锁记》中,张爱玲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首,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轮凄凉而美丽的月亮,曾经照映过张爱玲的世界,却在黎明到来时黯然失色,悄悄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张爱玲和她的读者共同的遗憾。


上一篇:月遭三险,AC米兰“滑铁卢”

下一篇:萨奇教练成为众矢之的


艺术 艺术与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