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亲手打开了利用原子能的大门之后


1911年卢瑟福(1871—1937,新西兰)根据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及其极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大约10-12厘米以内的核内,而电子则象众行星绕太阳那样绕原子核运动。卢瑟福的有核模型得到了许多实验的支持,也是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三部曲的起点和基础。而卢瑟福本人一直在向往着能打破某种稳定元素的原子核,把它转变为另一种元素,实现古人梦寐以求的炼金术奇迹。1924年他和助手布莱克特一起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蜕变,开创了人工放射性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卢瑟福亲手打开了利用原子能的大门。1934年10月费米等人发现慢中子对核能释放和利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38年哈恩、梅特涅等人发现了铀核的裂变反应,梅特涅把反应前后的物质从原子量上加以比较,发现了质量亏损现象,她根据相对论的质能关系或预言,伴随这种核分裂反应,一定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但卢瑟福在核能的利用上态度却是悲观的。他多次指出,核能的利用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在1933年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说:“我们不能控制原子能使它具有任何价值,我认为也许永远做不到这一点。”据玻尔的回忆,卢瑟福在与一位同行的谈话中还列举了至少15个重要的理由来证实他的原子能不可能实际利用的观点。1942年12月2日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成功彻底埋葬了卢瑟福的这个“永远”。
为什么卢瑟福会产生这种“失算”?从科学研究的程度看,在实验发明领域,从发明成功之时到它在实际中能加以应用之时为止,一般存在一个“滞后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应用前景不明朗,证据不足,允许科学家谨慎从事,他们看不到发明应用的前景是完全正常的,这是认识有待深化的必然结果。不仅卢瑟福有这种“失算”,爱因斯坦也曾向一位美国记者透露过他不相信原子能可以实际应用。从科学传统看,卢瑟福身上体现了英国传统,他们重视实际的探索方法,不愿作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谨慎使他们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从不愿过多地进行预言,因而常常使他们的观点显得“保守”。问题不在于哪种行事准则更合理,而在于能否及时地否定错误,适应科学发现的新形势。


上一篇:何必“主题”

下一篇:梁英子痛失单打冠军


艺术 艺术与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