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明太祖洪武年间入宫。随燕王朱棣“靖难”起兵有功,升为太监,赐姓郑。历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朝,所以称“三保(或宝)太监”。明成祖永乐初年,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了与邻近国家进行海外朝贡贸易的要求和条件。明成祖还想“宣扬国威”,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名声,并寻求传说逃到海外的政敌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便决定派郑和出使远航。明朝时以婆罗洲为中心,其西为西洋,其东为东洋,郑和所到之地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郑和的远航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远航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与副使王景弘等从苏州刘家河出发。他的船队庞大,有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一说八丈)的巨船六十二艘,使团人员二万七千多,其中包括将官、士兵、舵工、水手、翻译、文书、算学家、医生、船匠和伙夫等人。还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航海图、罗盘针等。船队满戴丝绸、锦绮、罗纱、瓷器、铁器、麝香和金属货币等,所以又称“宝船”。首航到占城,再到苏门答腊南部的旧港。以后又由旧港到马来亚半岛西岸的满刺加(即马六甲),又西北到苏门答腊,西航至锡兰山(即锡兰岛),然后绕印度半岛南端而北,到达葛兰(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带)、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泽科德一带)等地,最后在永乐五年(1407)九月返回南京,历时两年三个月。
其后又有六次:第二次是永乐五年(1407)第一次回国后不久,至永乐七年(1409);第三次是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1411);第四次是永乐十一年(1413)至永乐十三年(1415);第五次是永乐十五年(1417)至永乐十七年(1419);第六次是永乐十九年(1421)至永乐二十年(1422);最后一次是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至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历时二十九年,经历亚非三十多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盛举。
随同郑和下西洋的费信著有《星槎胜览》、马欢著有《瀛涯胜览》、巩珍有《西洋番国志》,保存至今,记载了舰队所至各国的情况,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也提供了郑和下西洋的直接材料。根据这三部书所载,郑和舰队所到或派别人去过的地方有:渤泥(加里曼丹北部)、满刺加、爪哇、三佛齐、苏门答腊、暹罗、占城、真腊(柬甫寨)、锡兰山(斯里兰卡国)、榜葛刺(孟加拉国)、古里(印度西海岸卡利库特)、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安南(越南)、彭亨(马来半岛)、小葛兰(印度西海岸)、美洛居(马鲁古群岛),远至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岛、红海岸的阿丹(亚丁)和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麦加)及非洲东海岸的不刺哇(索马里的布腊瓦)、木骨都束(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赤道以南,肯尼亚的马林迪等地。可见十五世纪初的三十年之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东起东经110°,西达东经40°,南起南纬10°,北到北纬27°,都是郑和及其舰队七次活动的范围。
郑和的远航比1486年欧洲人发现好望角,并从红海南下到达马达加斯加岛对岸早五十三年。比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早五十九年。比1498年达伽马始至印度南部,于哥摩林角登陆早六十三年。郑和在近代航海史上,比欧洲所有伟大的航海家都要早半个世纪。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地区国家和人民的经济与和平友好关系。他每到一地,都“入国问禁,入境问俗”,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拜会当地的酋长国王,彼此互赠礼品。如到祖法儿,其国王派人通知国人,都把他们的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之类香料,换取中国的苎丝、瓷器等。到非洲的木骨都束时,会见了该国国王,郑和把明朝皇帝送给国王和王妃的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交给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宴请他们,在他们返程时,派人随郑和航队访问中国,并赠给明朝皇帝许多特产,如“马哈鲁”(即长颈鹿,中国古代称为麒麟)、“花福录”(即斑马)、“千里驼鸡”(即驼鸟)等。满刺加国王还亲自到中国访问,他们祖孙三代都到过南京,并派贡使来中国进行贸易。当时有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满刺加、占城、锡兰山、爪哇、不刺哇、阿丹、苏门答腊、麻林、刺撒及上述木骨都束等国的使臣,随郑和的船队来中国。永乐二十一年(1423),忽鲁谟斯等国到中国束的使臣有一千二百人,明朝的都城成了亚非各国友好使者会聚的重地。在南洋诸岛有许多地方以“三宝”命名,如马六甲的三宝城、三宝井,印尼的重要商埠三宝垅、以及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三宝公庙;泰国的三宝庙、三宝塔等,这些都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及其船队眷念不忘的友好情谊。


上一篇:西草湾之役

下一篇:邓茂七农民起义


二十六史中华古籍 二十六史合集 二十六史大辞典 二十六史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