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者


诗词作者

苏轼《记游庐山》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 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

苏轼《与程全父》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某启:便舟来,辱书问讯,既厚矣!又惠近诗一轴,为赐尤重。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今又辱来贶,清深温丽,与陶、柳真为三矣。...,,,,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

苏轼《上荆公书》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某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海,恩意甚厚。别来切计台候万福! 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

苏轼《李君山房记》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 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 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

苏轼《与李之仪》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某年六十五矣,体力毛发,正与年相称。或得复与公相见,亦未可知,已前者皆梦,已后者独非梦乎?置之不足道也。所喜者,在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少游遂卒于道路...,,,,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苏轼《谢欧阳内翰书》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右轼启: 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

苏轼《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苏轼《答李端叔书》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


首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 末页 1001000


的文化意义 杜甫千诗碑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结合文艺理论赏析杜甫诗 融合课程:新媒体拓展阅读新视野 浅析成都杜甫草堂古建筑瓦屋面 论杜甫的廉政思想及其对当下的启示 唐宋人所体认的杜甫精神 前出塞九首 其六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