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
廣彩,又稱織金彩瓷。源自明代廣東民間繪瓷。當時彩瓷俗稱“飯貨” ,包括以礬紅、黃、綠三色繪製的碗、碟、壺、杯之類的日用瓷器。圖案有錦地、錦灰堆、如意吉祥、八寶等款式,還有散點花卉(飛花)、四季時花等。彩繪手法類似三彩、五彩,均用黑、紅線描劃花紋,填黃、藍、綠、紫等色。
清初康熙年間,海禁解除,西方珐瑯製品傳入廣東,十八世紀以后,西洋珐瑯彩在廣東逐漸盛行,繪瓷藝人開始大量採用珐瑯彩顏料及技藝畫於白胎瓷器上,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廣彩瓷工藝品。這類彩瓷以人物、花鳥為主要內容,運用國畫工筆技法,仿照西洋畫,或按外商來樣加工,故又稱“客貨” ,在中國傳統瓷器上第一次出現了歐洲中世紀的城堡、教堂、花園、帆船以及英、荷、葡等西方國家的人物。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中外名家的繪畫風格,形成廣彩獨特風格。中西彩繪相結合,是清末民初廣彩的顯著特色。當時澳門外商訂單較多,廣彩也就在澳門得到發展,建立了生產廣彩的工廠,大量輸出歐美各地。
十九世紀,澳門的廣彩製造商已大量採用西紅(金紅)、法藍(水青)、水綠、茄色(紫色)、湖水綠(鶴春)、牙白、二綠、雙黃等色,同時採用氧化銅、氧化鈷等外國珐瑯顏料,形成顏色薄、艷、亮的特色。此外,廣彩還大量採用乳金塗作底色,這種“織金地”(仿中國錦緞紋樣)的裝飾手法,使澳門廣彩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織金彩瓷而享譽海內外。
澳門織金彩瓷廠曾經接大量外商訂單,而經歷了一段黃金時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由於內地人工便宜,成本低,因此,澳門的彩瓷廠全部搬到內地生產,澳門彩瓷工藝已經成為歷史。
上一篇: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畧》
下一篇:第二節 清代中、末葉澳門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