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子园子和“三行”
旧中国的大城市里有很多戏园子,达官贵人常去的是高级戏楼,设在贫民区的是下等小戏园。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南市区都有几个这样的小戏园。园子的设备很简陋,土围墙,席子铁皮棚,门口就一道门帘子。观众席位是一排排的板凳,有的是方桌子,观众对面围坐,桌子也不统一,大大小小,很像一般的小吃部。看戏的在园子里随便说笑打闹,磕瓜子喝茶水。演出的方式很奇特。早晨九点左右开演,中午也不休息,一直演到晚上九点关门,几个剧目轮番上演。观众们进场的方式也很“随便”。戏园的大门两边贴着大红海报,写上演员的名字和当天要上演的剧目。两个把门的人站在大门两边的凳子上,手里拿一根指挥棍舞动着,嘴里大声吆喝着招徕观众。他们一边吆喝一边用棍一撩门帘,让那些有点犹豫的人看看,这么一引导,不想进去的也进去了。门内两边都摆着大斗,观众进去,他们的茶房便让你往斗里扔一毛钱。然后你就随便找座,只是愿意看一天也行。可穷人功夫紧哪,看一会儿可以随时走,但出去后若想再进来,便还要再交一毛钱。这种戏园子便称为“打子儿”园子。乡下进城的农民,小家小户的来客,多是进这种园子开开眼,过一次看戏的瘾。门口吆喝的两个人也有专门的名称“三行”,戏园进客多少与三行有很大关系。三行要靠两片嘴制造声势,拉住行人;虚张声势地一唱一合,连逗哏带比划,让人欲走小舍。同时还要应付地痞无赖、特务宪兵,遇到打群架的,国民党的伤兵,三行们也得出面安抚,劝解,话要说得婉转随和不得罪哪一方,还要达到把这伙搅戏的请出去。遇上不讲面子的,要打躬作揖也少了挨嘴巴。好容易把这伙搅戏的请走,场里的观众因怕事也早溜光了。这时三行还要抖擞精神,配合演员乐队卖力气,把观众再招呼进来。三行属于戏园主的班底,也是吃功夫的硬角色。
上一篇:“黄梅”天下闻
下一篇:客家人敬“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