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墨池香犹存


因山盛启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化莲池。书楼观在人随远,兰渚亭存世几移。数纸黄庭谁不重,退之犹笑博鹅时。
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造访王羲之故居后写下的《右军宅》。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来到绍兴,因爱慕稽山鉴水之胜,便在此定居了下来。他的书法融秦汉篆隶于正行草体,创圆转流利之风格,被奉为“书圣”。他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奉桔》、《丧乱》、《孔侍中》、《初目帖》、《十七帖》等作品流传至今,其故宅的遗迹也成为人们瞻仰的胜景。
戒珠寺
戒珠寺,又称右军别业,在绍兴市区北部的蕺山南麓。据方志载,寺外有鹅池、墨池;寺内有上方院、卧佛殿、竹堂、雪轩、宇泰阁等。原寺内有羲之像,青巾道服,端坐正中。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为戒珠寺撰写的对联云: 此处既非灵山,究竟什么世界;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戒珠寺的故事。王羲之有一枚心爱的明珠,朝夕玩摩。一日,此珠不翼而飞。他怀疑是一位与自己交往甚密的老僧所窃,但又不便明说,便疏淡了与他的交往。僧人含冤莫辩,不久竟绝食而死。后来,家童宰鹅时,发现明珠在鹅的肚子里。王羲之追悔不及,遂舍宅为寺,亲题“戒珠佛寺”的匾额。王羲之为人耿直,胸怀豁达,舍宅为寺之举,足见其律己之严。
王羲之练字勤奋刻苦。据说他走在路上,坐在椅上,还不停地揣摩着名家书帖的架势,手指也不停地在身上划着字形。时间一久,竟划破了衣襟。有一次睡觉时,他还用手指临空划字,不知不觉竟划到了妻子身上。妻子嗔道:“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呢?自家体,没啦!”王羲之听到“自家体”三字,忽然大悟: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从此,他在翻读碑帖手迹的同时,努力糅各家之所长,写出自己的风格。他的字妍美流畅,笔力遒健。有次他去访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几上留了几个字。后来,这家人想擦掉茶几上的字,却怎么用力也擦不掉。王羲之写在木板上的字,墨汁直渗透到三分深的地方,因此,后人称其字“入木三分”。
传说,一日,王羲之正蘸墨挥笔,突有一只小银狐飞入,伏在他的脚边。王羲之就把它喂养在书房中。三个月后,飞狐死。戒珠寺的僧人说:此飞狐已上百岁,是珍宝。劝他取下尾毛,制成“飞狐笔”。王羲之有了“飞狐笔”后,笔势飞动,更加入神。其后代智永和尚练字也很刻苦,把写秃的笔都埋在地下,叫做“退笔冢”,这样的“退笔冢”不知埋了多少,但他仍叹道:“我有千笔冢,难见一飞狐。”
民间甚至传说,王羲之的字有感天之力。大旱时节,只要把王羲之写的“雨”字打开,即使万里晴空,也会飘来阵阵乌云,降下大雨,人们称之为“画雨”。
兰亭
兰亭曾是越王勾践种兰的地方,后又是汉代的驿亭。郦道元《水经注》载:“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
为兰亭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是王羲之,使王羲之留下千古名篇的是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三十二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邀友在兰亭聚会。他们列坐于水边,行修禊之礼。羽觞斟上美酒,从曲水上游顺流而下,漂到谁处停下,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觞。他们共作了三十七首诗。王羲之为之作序,全文三百二十四字,辞采清亮,文思幽远,字体遒媚劲健。其中“之”字二十多个,各具风采。据说此序是王羲之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写就的。翌日酒醒神清,再将前一天写的《兰亭集序》反复观赏,十分得意。趁兴又挥毫数篇,但皆觉逊色,便统统撕掉。
王羲之极珍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在他辞世后,《兰亭集序》更是成了传家之宝。传到七世孙智永时,因智永出家无子,再传于弟子辨才。据说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得悉此珍品之所在,巧取而去。辨才失去珍品,痛不欲生,不久竟含恨而死。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观摩终日,直到弥留之际,仍爱不释手,嘱人将其殉葬于昭陵之中。“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从此在人间消逝,后世流传的都是唐人的临摹本。宋代书法家米芾为之感叹不已:“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兰亭有鹅池、流觞亭、小兰亭、御碑亭和右军祠等。鹅池旁有鹅字碑亭,相传碑上“鹅”字为王羲之亲书。据说他刚写好“鹅”字,忽闻圣旨到,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续写下“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千古佳话。
流觞亭在曲水左旋右绕之间,亭的四周是回廊。亭内高悬“曲水邀欢处”的匾额,亭的南侧是碑亭,也叫“小兰亭”。流觞亭的西侧,有“御碑亭”,正面刻着康熙临摹《兰亭集序》全文,背面为乾隆《兰亭即事诗》:“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在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右军祠内有一水池,称“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右军祠中,有王羲之画像。两侧对联,道出了这位书圣的性格:“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
《黄庭经》
传说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王羲之独自漫步在山阴道上。忽有“嘎嘎嘎”的鹅叫声传来,令他驻足。原来前面的翠竹修篁之中,有一座寺院,院前摆着一只鹅笼。王羲之快步上前,看见一只洁白如玉的长颈大鹅正在笼中来回踱步。他喜爱极了,不禁向寺院中走去。
寺院的青灯下,有位老道士正在抄写《黄庭经》,边抄边叹息自己眼神不济。王羲之热情为之代劳,一口气抄好《黄庭经》。道士连声作谢道:“右军今日的书法,真是仙品,人间是保存不住的啊!”说着打开鹅笼,以鹅相赠:“山阴道士今飞去,人间留得《黄庭经》,这只鹅儿就送给右军作为酬谢吧!”
王羲之抱着大白鹅,心中高兴万分,只是道士的两句话让他疑惑。回头一看,寺院与道士均已不见,他心里一惊,手也一松,那只大白鹅迳向天空飞去,手头只剩下一根鹅毛。抬头望去,只见云霞中,老道士正骑在鹅背上向他招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右军再见啦!”
《黄庭经》因为王羲之写过,一下子传播开了。但据说后人见到的都是摩印本,王羲之的真迹已经被带到天上去了。

上一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下一篇:虎跑梦泉


山水 山水文化
Copyright © 2002-2019 飞翔范文网 http://www.fhm8.cn 皖ICP备2020016292号-5
温馨提示:部分文章图片数据来源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251442993
热门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