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 或欲盖而名章, 惩不义也。”
【故事】: 公元前511年冬, 邾国有个名叫黑肱的大夫为了投奔鲁国, 将滥这块土地送给鲁人。鲁国的史书《春秋》记载了这件事。《左传》在谈到这件事时, 发了一通议论, 说:黑肱这个人是很卑贱的, 但春秋上却记上了他的名字,这是因为重视土地的缘故。君子说:“名义是不能不慎重对待的, 就象这件事 (指黑肱带土地背叛),有时有了名义倒不如没有名义。带着土地背叛,即使此人卑贱,仍要书写地名,以记载其人。最终成了不义的行为,抹不掉了。所以,君子做事时要考虑到礼,行动时要考虑到义,不做为利而忘礼的事,不得无义而内疚;有的人求名而不得,有的人欲盖而弥彰,这就是对不义行为的惩罚。……邾国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可贱而必书。……所以说,《春秋》的记载文微而义显,辞婉约而有分寸。有身份的人能发扬《春秋》大义,使善人得到鼓励、恶人有所畏惧,因此君子重视《春秋》。”
【意思】:本想掩盖坏事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原作“欲盖名章”。
【古例】:《资治通鉴·唐贞观十六年》:“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或欲盖而弥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王夫之《宋论·太宗》:“然则欲盖弥章之心见矣。”闻一多《画展》:“与其欲盖弥彰,倒不如自己先议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