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由官府组织人力垦荒种粮充作军队给养或税粮的措施。明代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明代屯田始于太祖洪武三年(1370)。明代军屯所占土地共九千三百多万亩。制度规定:边防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屯军耕田五十亩,每年向国家缴纳“屯田子粒”(即地租)五石,成祖永乐时又增至六石。仅靠军屯,各边防地区储粮仍感不足,于是又以商屯补充。国家鼓励商人向边境军仓运粮,凡运一石或一石三斗,即可发给淮盐一引(二百斤)的买卖证明,商人获得盐引后可以贩盐获利,这种办法叫“开中法”。商人为了省去运粮的烦劳,遂私自招募无地农民去边境就近屯田,用地租交官换取盐引。在商屯中,农民完全处于佃农地位,受商人和国家盘剥。屯田中,民屯人数最多,达数十万户。屯田者多为移民、流民及罪徒,所屯田地属于国家。官给牛和种子者,十分税五备牛和种子者,十分税三。这种屯田农民实际为国家佃农。这数十万,后来都逐渐成为占有己业的自耕农。明朝屯田,对农业恢复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屯田税粮在明朝全国财政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是国家主要财源之一。宣宗宣德间,民屯首先遭到破坏,屯田土地多被豪强地主侵夺;孝宗弘治中,连军屯土地也被官僚、势家、军官侵占殆尽,军户大量逃亡;弘治中,叶淇改变“开中法”而许纳银买引,商屯也被破坏了。屯田制的破坏,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