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寄远(二首)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河桥酒旆风软,候馆梅花雪娇。
宛陵楼上瞪目,我郎何处情饶。绣领任垂蓬髻,丁香闲结春梢。
剩肯新年归否? 江南绿草迢迢。
杜牧是晚唐一位关注国事,指陈时弊,刚直有奇节的著名诗人。然而怀才自负,久沉下位,郁郁不适,遂放情于狎妓,以求自慰,因而也就写了一些恋情诗。
《代人寄远》是一首代替一位思妇写诗,怀念远方的所爱之人。从诗意看是以女方的口吻,述相思之苦,盼归之情。寄远方何人? 古人写诗寄远多指所爱之人,更多的是自己的丈夫。韩愈诗句:“裁衣寄远泪眼暗。”这首诗亦可能寄给远行在外的丈夫。至代人为谁,不可考。从诗意上看这首是写在唐时的宣城县。汉朝时此城名为宛陵,由“宛陵楼上瞪目”诗句可知。杜牧两度来宣城,此诗写作的具体年代,尚难断定。不过这并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这是两首六言绝句。
第一首写思妇登楼望远所生之情。第 一句写河桥两岸。酒家栉比,酒旗高耸,风力微弱。河桥是舟陆行人的要道,故而酒家设此,以高挂的红色酒旗,招揽来往的行人与舟船。由于风力微弱,所以酒旗形稳而色彩鲜明,对来往客商格外有吸引力。这句诗表明这里是一个繁华热闹的交通要冲之处。这句诗并列三种描写意象,中无虚、实之词连结,但仍能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画面。以“软”字写风,可谓奇妙。风是无形之物,它只能借助其它物体,表明自已的存在,并从而显示出自己威力与速度。“软”字是借人对风的肤觉体验证明有风吹来,由于风力微弱,扑打在人的面部上,感觉软绵绵的,与强劲之风扑面的硬刺之感迥异。用“软”字不仅准确,还可以唤起读者生活体验与之共鸣共感。中唐诗人戴叔伦的诗句:“风软扁舟稳”,就是以舟船行稳与自己肤觉体验,表明有风,而风力又微弱。杜牧这句诗则是以酒旗形稳与风来扑面柔弱,表明有风而风力微弱。这样,六个字描写的三种意象,按照读者的生活体验自然地连结起来了。并且是按照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系组合的。第二句则特出候馆梅花,雪白娇艳,迎腊怒放,喜迎即将来临之阳春百花。候馆梅花与河桥酒旗,布局得体,色彩对比,素朴与艳丽相反相成。“娇”有柔嫩美丽而又可爱之意。古诗人常用来写女孩子,这里赋花,有强烈地赞美与爱怜的感情色彩。这两句是写景,点明时间、地点,展示出有层次的布局、严整的色彩、鲜明的艺术画面。然而作者所选择的意象,虽系实景,但又都与行旅伤别有关,别情别意自在其中。于是第三句转出了思妇高楼瞪目眺望的形象,含蕴着盼郎归来,共迎阳春的到来,同赏百花争奇斗艳,沉浸在青春的美好时光里。宛陵是地名,汉代宛陵县,即唐时宣州宣城县,今安徽省宣城县。瞪目,睁大眼睛,穷尽目力远望,寻觅着目标。探寻的形象、急切的心情,都蕴涵在瞪目远望之中了。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悬念,她寻觅什么呢? 结尾句则推出“我郎何处情饶”的结句,点明题旨。思妇登楼瞪目,触景生情,思念在外的“我郎”。但又推测其不归的原因,准是在什么地方又表现得多情了。是景,是人,思妇在寻思,读者也在捉摸,意在言外。美好的心灵,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时光,都召唤着在外的“我郎”。
第二首写思妇盼夫归来的形象与心愿。开端一句写发髻蓬乱,下垂到绣花的衣领上。一个“任”字,明知其不整梳发髻不好,却任凭它乱去,表明思妇无意于此。古代女子梳妆打扮,是为“悦己者容”,而爱己之人不在家,心灰意懒,自然无心梳理发髻了。“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任”字浸透着思妇的心灰意懒之情,爱恋之极,思念之深,爱情纯洁而忠贞。第 二句写眼前景,即兴又比。丁香树已经结苞枝梢,已是大好的春光。“闲”字,是有移情作用,丁香于春天结苞,本无闲与忙之分。而是思妇以春闲之情观物,移情于物。借物写自己闲居思念“我郎”之苦。第三句转写自己的思念之情,盼归之望。“剩肯新年归否”? 剩肯,真肯也,即心甘情愿,而无虚假之意。这句诗是疑问口吻,真心盼其归,而又不能断定“我郎”是否真肯回来? 表示思妇的疑虑,恐其有外心,移情于新人,自然不肯回来了。以新年为期,新年是家人团聚,共庆辞旧迎新的欢乐节日。如果有情于家中妻子,自然急于归家团圆。如无情于家中妻子,自然就不愿归家了。所以新年为期既是风俗习惯所约束,又是思妇一年盼期的最后一天,新的盼期开始。六个字表现出如此复杂的心里活动,交织着失望与希望的感情。结尾句以写景收束全诗:江南已是绿草茵茵了,铺向了远方,迢迢千里。美丽的春光佳景,正等待着踏着迢迢征途之人。盼归之深情,美好期望,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两首诗都用的六言绝句,都写怀人之情,借景抒情、议论,景中寓情,以美景衬思情,揭示思妇的心里活动与感情的流动过程,形神兼具。但两首诗描写重点又各异,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这表明杜牧体察人物心里入微,而表现又出神入化,是写恋情诗中的佳作,也是一首对纯洁心灵的妇女的颂歌。它真挚自然,发自肺腑,而无矫柔造作的媚态;虽清丽而绮靡,而无雕饰堆砌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