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各地使用的文字,称为“大篆”,也称“籀文”,字形复杂,笔画繁多。到战国时,各国文字虽都以大篆为本,但因长期的封建割据,又受各地方音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用字普遍和增加,不同方言的假借字逐渐增多,各国文字在书法形体上也有差异。当时在齐鲁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行着一种较为简易的字体,被称之为“古文”,也称“蝌蚪文”。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同的文字形体存在,不利于国家政令的推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整理和统一文字。以丞相李斯据“大篆”和“古文”这两种文字,加以改造后的字体,为统一的字体,这种字体笔画简省,称为“小篆”,也称“秦篆”。凡是与秦文不合的一律禁止。丞相李斯、中东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母敬分别编写《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是以小篆写成的字书,四字一句,音韵极佳,诵之有趣,便于记忆,用作学童的启蒙读本,也是我国儿童启蒙识字的先驱。后来程邈因罪下狱,他在狱中用了10年的时间,根据小篆制成笔画简单、字体分明的文字,称为“隶书”,这就是通行于现在方体楷书的蓝本。秦代统一文字,是对中国教育上的大贡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