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箇)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今安徽贵池县境)时所作的一个组诗,共十七首,全是五言诗(有的是六、八、十句体,而不少是四句的“五绝”)。诗人在组诗中表达了对唐都(长安)和故乡的怀念,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还描写了秋浦的风物和当地劳动者的生活情景。
“炉火照天地”,是这个组诗的第十四首,是描绘当地冶炼工人月下劳动的情景。专门描写冶炼工人的诗,在李诗中只此一首! 在我国整个古代诗歌中,也属少见。
“秋浦”,唐时的县名,在今安徽贵池县境,县之西南有浦云“秋浦”。这是唐代盛产铜、银之地。

* * * *

这首诗只四句,大体意思是说——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冶炼的炉火照耀着天地,火星在浓烟中向四面八方迸射;被炉火映红了脸的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歌声呵,响彻了夜空,也震荡着寒川。
根据这个意境,我们不妨将其改写成现代新诗(借引学生某次试卷的改写作品)——


秋浦歌(其十四)


唐·李白

[原诗]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改写]
      熊熊炉火辉映着苍穹,
      红星飞溅,紫烟乱舞,
      引来一轮明目照夜空。
      小伙子们围着炉子转,
      为什么满脸红彤彤?
      是炉火染赤双颊,
      还是因啥把脸羞红?
      小伙子边劳动边歌唱,
      竟然从春唱到冬;
      是怨歌还是壮歌呵,
      为啥寒川也为之动容!

一、它究竟写什么?到底为谁而吟

《秋浦歌》(其十四),诗人以饱满的热情,鲜明的色彩,形象而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古代冶炼工人“月夜冶铸”的壮美画图。它也是一曲热烈颂扬古代手工业者生产劳动的赞歌。这就是此诗之题旨所在。
可是,在历史上,对于此诗究竟写什么?到底为谁而歌? 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认识。主要是由篇首的“炉火”二字引起的。
宋人把“炉火”视为“炼丹之火”(如杨齐贤等);
元人则认为是“渔人之火”(如萧士赟等);
清人王琦反驳说:“此二火者安能照天地,”认为“此篇盖咏鼓铸之景也。”炉火者,即冶铸之火。
这几种说法,以谁为是?
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王说甚确”(瞿蜕园、朱金城等),其理由有三:
第一、《唐书·地理志》云:秋浦是唐代产银产铜之地;
第二、《搜神记》曾有类似的记载:“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烟冲天。”这正和写鼓铸时的景色相合;
第三、诗歌本身提供的“照天地”、“乱紫烟”和炉火迸射的“红星”等等物象,也足以说明这里所说的“炉火”,正是冶铸矿石和锻炼铜、银时升起的熊熊大火,决不会渔人和道士们所生的小小的炉火。
弄清了“炉火”这个关键词语,就能明白地看清此诗的主旨是:颂唱冶炼工人的赞歌。
二、顺便讲一讲“绝句”这种诗体的格律知识

李诗中有各种不同的诗体,可他擅长的是歌行和绝诗。《秋浦歌》其十四,就是一首色彩鲜明、情景交融和音韵优美的五言绝句。
第一、绝诗的名称及来源

“绝诗”,就是绝句,为区别于“古绝”,又称“律绝”,其实,这只是一件事物的几个不同名称而已。“绝”,即断开,故又叫“断句”。
这种诗体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一是“绝句者,截句也”。这是说,绝句是截取律诗之一半,来源于律诗。(元人傅汝砺《诗法源流》)
二是,来源于古代的“联句”。汉魏以后,文人在一起联吟,往往以四句为起迄,独立成诗。如果一首四句而不与人联吟,即称它为“断句”或“绝句”,以与“联句”相区别。
三是来源于乐府民歌。古人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五言绝发源于《子夜歌》。”明人高棅也认为:“《挟瑟歌》(南朝魏收)、《乌栖曲》(梁简文帝)、《怨诗行》(江总),为绝句之祖。”《四库全书提要》也说:“汉人已有绝句,在律诗之前,非先有律诗而截为绝句。”
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即绝诗来源于“联句”。因为,律诗是绝句的发展和扩大。从发生上讲,律诗产生于后,绝句产生于前,总没有理由说,前者反而来源后者。事实上,在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时,已收入五言四句诗四首,题为“古绝句”。它是我们最早出现的“绝句”之名。
第二、绝诗的特征与规则

主要特征有三:
一是,定字定句。五绝为四句、二十字;七绝为四句、二十八字,不能增减。
二是,讲究平仄。要求诗句的字声相间相合,即平仄两者交替出现。这是说,把汉字的声调分成两大类,一类平声字,为“平”,是长音;一类仄声字,包括古音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即含上、去两声,入声不复存在)。“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声调短促。
平仄构成的格式,有四种,即: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在实践中,以平起仄收式最为常见。
三是,严格用韵。按照一定的方式押韵。一般用平声韵,平仄不能通押;五绝首句一般不用韵,而七绝首句一般都用韵。严格遵循韵书来押韵。
此外,还要遵守粘、对规则。所谓“粘”,两联之间两句之二、四字,同声相粘。即相粘而接合,形成“粘式结构”;所谓“对”,上下两句字声相对。即相对而重叠,形成“对式结构”。自唐代格律诗定型化之后,一般都采用“粘式结构”,而不用或少用“对式结构”。
以下是粘式五绝平仄格式——
①仄起仄收式:


②平起仄收式:


③仄起平收式:


④平起平收式:



第三、以《秋浦歌》为例释:

这首诗的声律结构是仄起仄收式:


这首诗用的是“粘式律”,即由两个不同的律联粘连而成。声调基本合律,除首句第三字“照”,应平用仄之外,其他如“炉”、“赧”、“歌”三字声调虽与要求不符,但它们处于“可平可仄”位置上,尚属合律。
这首诗的韵律应用,是属于首句不入韵的隔句押脚韵方式。四句二韵“烟”、“川”,均系下平声先韵。
至于七言绝句的声律与韵律,同五言绝句相仿,因为七绝是五绝的扩展,所以声律的平仄格式与五绝相应。七绝格式,也有四种,所不同的就是多了两个字,即在五绝格式前头加一个字声相反的节拍就行。如果是仄起者,则加“平”,平起者,则加“仄”。
附李白七绝《早发白帝城》诗例——


【说明】
①这是“平起平收式”,加圈二字即为增加部分;
②平仄符号下方的黑圆点,是其字声的可平可仄的标志。
③“▲”韵脚符号。
这首诗又题《白帝下江陵》,是在李白长流夜郎途经白帝城,遇到大赦,乘舟东返时所作,时值唐肃宗乾元二年(757)之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