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善哉行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吐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座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善哉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古辞》,作者于此乃是用乐府旧题歌咏新事之作。全诗旧分五解。乐章的一节叫一解。五解,即五章,从诗的文词和内容大意来说,就是五段。《诗纪》说:“《初学记》载第一解,题云《于讲堂作》。”可知作者在讲学厅堂上所写。这首诗属于游宴诗。从诗所反映的内容和情绪看,诗人大概写于三十一岁之前,亦即立为太子之前。
第一段,“朝日”,《初学记》作“今日”。“悲弦”,《北堂书钞》、《初学记》并作 “悲筝”。这段写诗人在动听的弦歌声中和悠扬的笛声中与友人欢聚一堂,狂欢若饮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乐乐无穷的闲情雅致。
第二段,写弦歌之声感人肺腑,使四座宾朋喜笑颜开,陶醉其中。然而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宾朋尽情欢愉的时候,诗人却顿生忧虑,凉风入室,高堂孤寂,反映了乐极生悲的心境。
第三段,写诗人深深意识到不能沉醉于饮宴欢乐之中,而无所事事,只有为国立功立德,才能欢乐久长,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胸怀大志的君子,才会苦心思索,为混乱的现实而担忧。这反映了诗人不愿沉湎于游宴生活,要有所作为的心境。
第四段,“慊慊”,憾恨的样子。“白屋”,本指茅屋,这里当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的住屋。刘孝威《行还植雨》诗有“况余白屋士,自依卑路旁”之句,用意与此同。“吐握”,即 “吐哺握发”之省,典出周公旦。《史记·周鲁公世家》记载说:“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因以 “吐握”,或“吐哺握发”的形容为延揽人材而操劳奔波。在这一点上,曹丕颇有乃父之风。曹操在 《短歌行》里,有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被人们传诵的名言。这段写诗人由于想到为国建功立业,便憾恨地回到书屋,表示不贪图享乐,要像周公那样接纳贤士,以实现建功立业的宏愿。所以等众宾酒足饭饱纷纷归去后,他仍沉浸在无穷无尽的苦苦思索之中。这与曹操在《短歌行》中所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深深思慕贤才的心境是一脉相通的。
第五段,写诗人要像鸟一样与贤士们一起比翼翱翔云霄,自由自在,不为有国者所羁,不追求荣华富责,忘怀得失,过淡泊清静、悠然自得的生活。
通过上述五段叙写可以看出,第一段作者尚沉醉于饮宴欢乐之中。第二段便流露出乐极生悲的思绪。第三、四段表现出不甘于饮宴生活,招纳贤士,积极进取,为国建功立业。第五段急转直下,陷入无所事事,清净无为的悲观厌世之中。从而不难看出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与道家无所作为的思想,在诗里同时反映出来。这种矛盾的存在,正是建安时期社会混乱,不知何去何从的思想反映,也是诗人年轻时期思想尚不成熟的表现。
这是用歌行体写的一首五言诗,写作自由,不受任何音节、格律的约束,易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诗中引用周公典实以自况,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