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槐树处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北。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也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传说中自周朝年间生长于洪洞城北的那棵大槐树,早已湮没在滚滚的汾河里。如今的“古槐”据说是当年老槐衍生的。古槐处建祭奠所,古槐上悬挂大红带子,周围300亩被辟为林,并树立石碑,设置了各姓氏的祭堂。

此处原本无庙,因为后裔祭祀活动繁多,便被称为“大槐树庙”。

据文献记载,明代此处曾有一座广济寺院,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自唐朝始此地即建驿站,办理四方来往公差事务,寺旁曾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

元朝末年,战乱和水旱蝗疫使豫、鲁、皖、苏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区人烟断绝。而此时山西却是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晋南人口稠密,而洪洞又为平阳一带人口最为稠密之县。明朝初定,为恢复生产,巩固政权,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之举。洪洞地处交通要道,朝廷即在广济寺院设局驻员,将移民集中于此处,编排为几路发放“凭照川资”,而后迁至各地。移民纷纷折槐惜别,故此大槐树即成纪念之地。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山西民众曾屡移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各地,又有众多后裔辗转迁徙海外。

古大槐树处主要建筑有:1914年景大启等人集资募捐修建的碑亭、茶室和牌坊。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蟠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有迁民事略碑文。

碑亭后面窑顶上竖立着的金代石经幢,是广济寺院的唯一遗物。后因广济寺被汾水冲毁,石经幢便移存到原大槐树处的北侧、古大槐树处碑亭的后面。经塔有三层,全部用青石砌成,塔顶挂有八个铁铃。下层石分八面刻有佛经,佛教界称楞严幢。

经幢的雕刻艺术纯朴深厚,经文书法刚劲流畅,浮雕人物栩栩如生,为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在碑亭前西侧,建有茶室三间,供后裔、游人小憩。在碑亭南二十余步,建有牌坊一座,正面横额雕刻“誉延嘉树”四个大字,背面雕刻着“荫庇群生”。

在楞严幢的中层,刻有八个金刚力士,金刚力士之上,刻有八个大鹏金翅鸟。

建国以来,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对此纪念地整修,并增建了由中国书画家董寿平题字的“古槐逢春”牌楼、大门、二门。门内影壁上有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亲笔手书的金光灿灿的“根”字,两旁有“饮水”、“思源”四个刚劲有力的篆体大字。

每年四月一日至十日是寻根祭祖节。节日期间来自海内外的寻根朝拜者络绎不绝。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台湾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的后裔。其先民大多是自明、清时期由大陆辗转迁移到台湾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