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孔庙
泉州孔庙位于泉州市区中心的百源川池西畔,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现存大型古代建筑之一。
泉州孔庙历史悠久,唐中叶即于州治的衙城西(现泉州六中一带)建立了鲁司寇庙(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因以此为名),庙额系唐玄宗时贤相张九龄所书。北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年—981年)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建棂星门。
孔庙建筑规模很大,原设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殿为孔庙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亩。
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造,后改为石构。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露庭宽66米,进深60米,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棂星门在露庭南面。原棂星门建于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方使其在劫难之后得以流传。
大成门为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宽61米,深10米。大成门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可通潮汐。中间设石拱桥,长约二十米,石板横铺,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桥面有石制护栏,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
月台又名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泮池北面,为一米高之台式石建筑,系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
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面阔七开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础为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正面有两根浮雕蟠龙金柱和六根浮雕蟠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孔庙
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之处,后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殿内东西两边设有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设有两龛,分别供奉十二贤哲。正厅上方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