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官窑遗址
位于市中心,古称“立马山”。唐代,人们见四面环绕的山峰,宛如五条巨龙盘踞,立马山突出其中,形同“龙珠”,构成“五龙抢珠”之势,故改称“珠山”,相沿至今。山上有一龙珠阁,其前身为亭。唐代中期,官府即在此建造“聚珠亭”,宋时更名为“中立亭”,明朝天顺年间则改为“朝天阁”。明万历时,御窑督监潘相在珠山新建“环翠亭”,与旧有的建筑一起,仍统称“朝天阁”,作为督陶官的公署。明末清初朝天阁重修,易名为“龙珠阁”。现在的龙珠阁是1990年重建的,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阁内置有瓷都著名书画家、古陶瓷专家的作品和著作,陈列着明正统官窑烧制的巨型龙缸及在珠山出土的珍贵的明代官窑瓷。龙珠阁自唐以来,几度兴毁,是座反映景德镇千年历史的代表性建筑。尤其明清两代,该阁与官窑紧密相关,被视为官窑的标志和瓷都的城徽。珠山地段是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官窑所在地。景德镇最早的官窑是元王朝于1278年设在此地的浮梁瓷局。明代在元浮梁瓷局的基础上于洪武元年(1368年)设立了御器厂。清王朝继续设立官窑,顺治十一年(1654年)改御器厂为御窑厂。据史料介绍,清御窑厂从现在的龙珠阁延伸至市政府,占地数十亩。
〔现代散文〕 1973年冬天,当时任英国驻华大使的考古学家艾惕思,专程从北京来到景德镇,他风尘仆仆,刚放下行李,就提出要参观龙珠阁。中国的名楼胜阁很多,或许龙珠阁还榜上无名,为何这位大使先生对它竟如此关注呢?原来他早已从照片上看到了景德镇珠山龙珠阁的风采。这照片是登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普兰士顿所著的《明代官窑考》上。此人1933年曾来景德镇考察,拍下了一张当时“龙珠阁”的照片。
是的,珠山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是有其特殊地位的。因为这里是元、明、清三朝制造皇宫用瓷的官窑所在地,曾烧制过许多精美无比的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元代,这里设立了瓷局,是最早的官窑。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出于宫廷及外交方面用瓷的需要,钦命景德镇设御器厂,烧制皇宫和朝廷所需的各类瓷器。这御器厂是在元代官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设在珠山。历明、清两代27个帝王,五个多世纪,御器厂或御窑厂都在为皇宫和朝廷服务,直到辛亥革命,帝制崩溃,才算结束。可是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还未忘记下令烧御瓷,虽然他皇帝梦很快破灭,但为此特制的一批瓷器还是烧造出来了,称为“洪宪瓷”。这批精美的瓷器成了袁氏开历史倒车的记录。
如果说地名“景德镇”来源于宋代真宗皇帝的年号,那么,“珠山”之被承认,就得助于历代官窑及其精美瓷器了。“珠山”既有具体所指,也可代指景德镇,诸如珠山大道、珠山八友、珠山饭店等都是属于景德镇的。
作为官窑,已成为历史。官窑的遗址上建起一幢幢现代楼房,可就在这现代楼房的底下,正沉睡着无以计数的奇珍异品。皇帝用的瓷器,须完美无瑕,同时他人不能拥有,否则是犯上,罪过不小。落选或多余的御瓷,要砸碎、深埋,这就为后人的考古研究埋下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987年重建龙珠阁时,就发现了大量的明代成化官窑的瓷片,这些瓷片可复原出2000余件标有绝对纪年的珍品,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的成化官窑瓷总数的二十多倍。有的学者曾断言,现今全世界传世的中国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只有100多件,这一结论已被这次令人眼花缭乱的发现所推翻。在已经复原出来的瓷器中,有许多是只见史载而不见传世的孤品,为世界所瞩目。
珠山地段现在是景德镇的行政和商业中心,作为当年御窑厂两翼的中山路和中华路,其格局依旧,但已不是“十里长街半窑户”了,而是商店云集,行人如织。在众多的商店中,引人注目的是各色瓷器商店,其门面之多,瓷器之丰富,是别的城市任何街道所难以见到的。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耳濡目染着瓷,交谈议论着瓷,肩挂手提着瓷,真可谓无瓷不成街。
御窑厂的标志——龙珠阁,1990年重建竣工后,已对游人开放,它古朴典雅,金碧辉煌,与历史上的龙珠阁相比,其规模和气势都是空前的。登上阁顶,凭栏远眺,千年古镇尽入眼底,南山拱秀,昌水环流,高楼栉比,街道纵横。现代气息也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就是这座城市,古代就曾“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被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张乐)
〔民间文学〕 明朝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监制瓷器,他把技术最好的窑工挑选出来为皇帝烧制“龙缸”。龙缸口径有三尺,厚三寸,高二尺八寸。因为件头大,当时技术不高,因此一次又一次都烧不成功。封建帝王却以“违抗圣旨”的罪名,毒打和杀害了许多窑工,烧龙缸的把桩师傅中有一个名叫童宾的,是浮梁县人,父母死得很早,从小就来到窑上学徒,烧了几十年的窑,手艺好,为人又很刚直,窑工们都很敬爱他。他自从接受烧制龙缸的任务以后,就知道是大祸临头了。
有一次,童宾正带着窑工们小心翼翼地在烧龙缸,不料到快要歇火的时候,只见一阵白光升起,大家全身冷了半截,原来火力太猛,窑全部倒了。潘相听到这个消息,连忙赶到龙缸窑,见面就打了童宾八十大板,其余窑工也受了毒打,并传话下去:“下次不成,加倍处罚。”第二次、第三次……虽烧得好些,只是潘相挑选的标准要“万里无云”,龙缸上哪怕有芝麻大疵点也不行。几十件也挑不上一件,一不合意,不是扣工钱就是责打。全窑的工人被折磨得都脱了人形,眼看限期又近,大家更是着急。这时童宾很沉痛地向大家说:“弟兄们,我们完不成烧龙缸这个差事,是死定了。我看与其大家都遭殃,不如让我拼着一条命去碰碰吧。”窑工们听说童宾要一个去拼命,便争着嚷起来:“不能!不能!要死大家死,要活大家活,决不能让你一个去受罪。”童宾坚决地说:“我死不是随便去死,我要死得轰轰烈烈,不能再让潘相活活逼死你们,因为你们都还年轻。”这时,“御窑厂”的差役正敲着大锣、拿着大棍巡逻来了,童宾对大家说:“你们听听,催命鬼又来了!”说着,趁窑工们不注意,将身向火候正旺的窑门口一纵,扑通一声,跳进窑里。窑工们连忙来扯,那里来得及,便大喊大哭起来。其它窑上的工人们,闻讯都奔向龙缸窑,人人落泪,个个愤怒,都异口同声地说:“童师傅是被潘相这恶棍逼死的,横竖大家活不成了,不如去找这个坏蛋算帐,一齐拼了吧!”潘相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屁滚尿流,带着几个亲信,从屋后狗洞里钻出去,摸到河下,找了一只小划子,急急忙忙逃往饶州府去了。
童宾以身蹈火后,激起了全镇百姓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不得不封童宾为“风火仙”,并在御器厂东侧为他立祠。祠内供奉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瓷窑各工种的师祖神像。祠名为“佑陶灵祠”。
(江乌 整理)